- 相關推薦
張小嫻《過去了,都過去了》原文品讀
張小嫻,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中國香港,當代女作家,阿里文學簽約作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小嫻《過去了,都過去了》原文品讀,歡迎閱讀與收藏。
【張小嫻《過去了,都過去了》原文】
要從失戀的痛苦中復原過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學習去接受事實。事實是:這一段情已經過去了。
無論這個人有多么好或壞,無論那些日子多么快樂,現在已經過去了。只有接受這個事實,你才可以忘記一個你應該忘記的人。
有些人看來很理智,他會在失戀后不停分析自己為什么會失戀,又努力想和分手的情人再做朋友。 他自以為已經復原了,其實,他做那么多的事情,只是沒法接受愛情已經消逝了。
當我們還去挽救,還去苦纏,還去找藉口,那只是我們不肯承認對方已經不愛我們。
有些人無法振作起來,一天比一天憔悴。他抓住身邊幾個朋友不放,他們是他的救生圈。無論朋友 怎樣勸他,他只會重復地說同一句話:
“ 但是我真的很愛他!我沒辦法把他忘記。”
你有辦法的,只是你不愿意。你害怕當你忘記他,他也會忘記你。 什么事情都會成為過去,我們是這樣活過來的。
【張小嫻生平簡歷】
張小嫻,祖籍廣東開平,畢業于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曾任職電視臺編劇及行政人員,亦曾編寫電影劇本。香港
著名言情小說家,95年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面包樹上的女人》而走紅文壇,是繼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家。
1985大學時代邊工邊讀,在香港無線電視臺任當編劇,5年之后轉工去亞洲電視,1993年偶然為編劇協會替《明報》撰寫兩則專欄,得到嘗識,開始在《明報》先以《嫻言嫻語》后用《貼心感覺》開專欄。
1994年第一部小說《面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一炮而紅,1995年結束10年編劇生涯正式成為專職作家,1995年6月在《蘋果日報》開專欄“禁果之味”,隨后加盟皇冠出版社,并于當年出版《三個ACup的女人》 ,成功地打動了港臺讀者。
1997年5月,她出版的《荷包里的單人床》一書,除打進香港暢銷書排行榜首之外,還持久走紅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之后,她的《再見野鼬鼠》、《不如,你送我一場春雨》、《三月里的幸福餅》及《漢仔夫婦》系列作品相繼問世,銷量數以十萬計,張小嫻風頭席卷全球華文地區,直逼國際出版市場。
1998年她創辦了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雜志《AMY》,任總編輯至今,現為香港皇冠出版社簽約作家,為《經濟日報》撰寫專欄,是香港著名的暢銷言情小說家。
賞析
一、螺旋式敘事:記憶迷宮的構建
作品采用"俄羅斯套娃"式的敘事結構,通過現實場景觸發回憶,再由回憶衍生新的感悟。如開篇描寫整理舊物時發現的泛黃信箋,這個具象的"時間膠囊"瞬間激活了沉睡多年的情感記憶。這種螺旋式敘事讓讀者仿佛墜入記憶的兔子洞,在層層嵌套的時空里,感受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起伏。
在描寫信件細節時,作者刻意模糊了具體人物與事件,用"他"和"她"的代稱構建情感符號。這種留白處理恰恰強化了記憶的普世性——每個讀者都能在這面"霧面鏡"中照見自己的影子,那些未曾寄出的信、未說出口的告白、未完成的約定,在文字的褶皺里悄然復蘇。
二、意象的復調交響
文中反復出現的"水"意象構成多重隱喻:暴雨是情感的宣泄,溪流是時間的流逝,結冰的湖面是凝固的遺憾。當主人公在異國街頭遇見"賣花的老婦人",那些被精心養護的玫瑰,既是當下鮮活的生命符號,亦是過往愛情的殘影。這些意象如同散落在記憶長河里的珍珠,被作者用情感的絲線串成璀璨的項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碎瓷"意象的嬗變。開篇時,碎瓷是遺憾的具象化,代表著無法復原的完美;及至文末,碎瓷卻成了"另一種完整"——殘缺本身成為了新的美學形態。這種意象的辯證轉化,恰似主人公心路歷程的寫照:從執著于修補裂痕,到學會欣賞破碎之美。
三、語言煉金術:疼痛與療愈的雙重奏
張小嫻的語言具有獨特的"痛感美學"。她善用短句制造情感留白:"痛楚像潮水般退去,留下細沙般的傷痕。"這種克制而精準的描寫,讓疼痛變得可觸摸、可稱量。同時,她又在文字中埋下療愈的種子:"時間是最仁慈的暴君",用矛盾修辭消解了時間的殘酷性。
在敘述視角的轉換上,作者巧妙運用第二人稱"你"的代入感,與第一人稱"我"的抽離感形成張力。當讀者跟隨"你"的視角體驗情感風暴時,又被"我"的旁觀者視角拉回現實,這種雙重聚焦讓讀者既深陷其中又能保持清醒,完成情感的沉浸式體驗與理性觀照。
【張小嫻《過去了,都過去了》原文品讀】相關文章:
過去的都該過去了散文08-16
張小嫻《微笑的荒涼》原文品讀08-08
張小嫻《陌路朋友》原文品讀08-18
張小嫻《懺悔是殘忍的》原文品讀08-04
張小嫻《我和你的層次》原文品讀11-02
張小嫻《失敗者的尾巴》原文品讀11-03
張小嫻《不要讓世界變小》原文品讀09-30
一年過去了的句子06-30
等疫情過去了的句子(精選220句)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