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

          時間:2021-07-09 10:29:48 文言文 我要投稿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一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4、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

            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介賓短語后置 (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標志詞:于、以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舉例]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舉例]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斷。有時它們表句中停頓或舒緩語氣。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于”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于”

            1.“見于”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于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么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后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后置到中心詞后邊,成為定語后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后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后。

            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后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介賓短語“于河南”作狀語,后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后邊。

            再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三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結構

            與現代漢語比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幾類特殊句式:

            1. 判斷句(包括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2. 省略句

            3. 被動句

            4. 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譯中要注意將其轉化為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里,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系。如:“魯迅是紹興人。”但也有不用判斷詞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者也”雙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或“劉備,天下梟雄也。”(“者也”單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不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后出現。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吾翁即汝翁。”(我劉邦的父親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 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前文內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書。”(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赤壁之戰》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是我的劍掉進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劍》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志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 標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志。

            1. 于(乎)式,即“動詞+于(乎)+主動者。

            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受制于人。

            2.“見”,“見于”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先發者制人,后發者為人所制。《項羽列傳》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二) 意念被動

            沒

            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需要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殺。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倒裝現象。現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

            (二) 賓語前置

            1.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與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 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 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 數量性定語的后置。

            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2. 定語后置的標志。“者”(譯為的)、“之”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07-26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小總結06-12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總結03-19

          高中文言文句式歸類03-17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02-28

          高中常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06-12

          文言文常用句式之習慣句式06-11

          高中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06-14

          高中語文文言文固定句式12-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在线 | 亚洲欧美卡通在线一区 | 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 | 玖玖在线播放玖玖九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