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時間:2023-03-30 20:15:32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匯總

            詞語是詞和短語的合稱,包括詞(含單詞、合成詞)和詞組(又稱短語),組成語句文章的最小組詞結構形式單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匯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匯總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1

            拂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輔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亂其所為(違背,不順)《<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舊的知識)《<論語>十則》

            ③廣故數言欲亡(故意)《陳涉世家》

            ④公問其故(原因,緣故)《曹劌論戰》

            ⑤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原樣)《狼》

            ⑥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扁鵲見蔡桓公》

            若

            ①若為傭耕(你)《陳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連用,用在一段話開關用以引起下文》《岳陽樓記》

            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聽茶聲然《好像,似乎》《核舟記》

            得

            ①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通德,感激,感恩)《魚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獲得)《狼》

            入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進入)《狼》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國內)《<孟子>二章》

            夫

            ①其夫囈語(丈夫)《口技》

            ②夫環而攻之《發語詞》《<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稱)《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嘆詞,啊)《岳陽樓記》

            觀

            ①予觀夫巴陵勝狀(看,觀看)《岳陽樓記》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岳陽樓記》

            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看,細看)《岳陽樓記》

            開

            ①開我東閣門(打開)《木蘭詩》

            ②旁開小窗(設置)《核舟記》

            ③連月不開(放晴)《岳陽樓記》

            一

            ①一碧萬頃(都,一概)《岳陽樓記》

            ②長煙一空(全部)《岳陽樓記》

            ③孤帆一片日邊來(數詞)《望天門山》

            ④傳一鄉秀才觀之(全,滿)《傷仲永》

            ⑤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劌論戰》

            芳

            ①野芳發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記》

            ②芳草鮮美(發出香味的)《桃花源記》

            臨

            ①把酒臨風(面對著)《岳陽樓記》

            ②臨溪而漁(靠近)《醉翁亭記》

            ③東臨碣石(登臨)《觀滄海》

            ④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出師表》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秀麗)《醉翁亭記》

            ②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醉翁亭記》

            見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看見)《木蘭詩》

            ②曹劌請見(拜見,謁見)《曹劌論戰》

            ③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通現,出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④胡不見我于王(引見)《公輸》

            書

            ①乃丹書帛曰(寫)《陳涉世家》

            ②得魚腹中書(帛書)《陳涉世家》

            ③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書信)《石壕吏》

            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名冊,公文)《木蘭詩》

            語

            ①卒中往往語(談論,說)《陳涉世家》

            ②貧者語于富者(告訴)《為學》

            章

            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圖章)《核舟記》

            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顯著)《黑池記》

            然

            ①吳廣以為然(對,是)《陳涉世家》

            ②龐然大物也(的樣大)《黔之驢》

            ③然而,北通巫峽(這樣)《岳陽樓記》

            謂

            ①太守謂誰(是)《醉翁亭記》

            ②太守自謂也(命名)《醉翁亭記》

            ③何以謂之文也(稱作,叫作)《〈論語〉十則》

            ④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認為)《愛蓮說》

            ⑤義興人謂為三害(稱為)《周處》

            鄙

            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淺)《曹劌論戰》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淺陋)《出師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邊境)《為學》

            益

            ①不治將益深(更,更加)《扁鵲見蔡桓公》

            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

            ③有所廣益(增益)《出師表》

            志

            ①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為學》

            ②尋向所志(標記)《桃花源記》

            ③處處志之(做標記)《桃花源記》

            尋

            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尋找)《桃花源記》

            ②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或

            ①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陳涉世家》

            ②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岳陽樓記》

            食

            ①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養)《馬說》

            ②食不飽,力不足(吃)《馬說》

            ③一簞食,一豆羹(吃的東西,糧食)《魚我所欲也》

            道

            ①會天大雨,道不能(路)《陳涉世家》

            ②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師表》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馬說》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

            ⑤伐無道,誅暴秦(道義)《陳涉世家》

            ⑥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桃花源記》

            令

            ①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命令)《陳涉世家》

            ②攻陳,寬守令皆不在(官名)《陳涉世家》

            ③令辱之(使,讓)《陳涉世家》

            ④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讓)《陳涉世家》

            具

            ①故人具雞黍(準備飯食或酒席)《過故人莊》

            ②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準備)《活板》

            ③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具備)《核舟記》

            ④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詳盡)《桃花源記》

            ⑤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通俱,全,都)《岳陽樓記》

            就

            ①還來就菊花(親近,觀賞)《過故人莊》

            ②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趨,赴)《隆中對》

            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

            并

            ①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狼》

            ②并殺兩尉(一共)《陳涉世家》

            ③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全、都)《桃花源記》

            ④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記》

            國

            ①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國家)《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②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岳陽樓記》

            名

            ①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記》

            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名字)《木蘭詩》

            ③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馬說》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有名聲)《陋室銘》

            ⑤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解釋)《口技》

            亡

            ①今亡變死(逃跑,逃亡)《陳涉世家》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孟子〉二章》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愚公移山》

            ④亡羊補牢(丟失)

            為

            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輸》

            ②為壇而盟(修筑,建造)《陳涉世家》

            ③唐人尚未盛為之(使用)《活板》

            ④孰為汝多知乎?(以為,認為)《<論語>十則》

            ⑤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是)《出師表》

            備

            ①前人之述備矣(詳盡)《岳陽樓記》

            ②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準備,防備)《活板》

            ③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飲(備辦,做)《石壕吏》

            乘

            ①車六七百乘(量詞,讀shèng)《陳涉世家》

            ②公與之乘(坐,駕)《曹劌論戰》

            行

            ①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行走)《桃花源記》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運行)《觀滄海》

            ③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指軍隊)《出師表》

            ④行拂亂其所為(行動)《<孟子>二章》

            ⑤將軍向寵,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師表》

            ⑥行收兵(行軍)《陳涉世家》

            ⑦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列)《陳涉世家》

            會

            ①會賓客大宴(適逢,正趕上)《口技》

            ②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會合,聚合)《陳涉世家》

            ③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聚會)《岳陽樓記》

            ④長風破浪會有時(必然,一定)《行路難》

            ⑤每有會意(領會,理解)《五柳先生傳》

            奔

            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指飛奔的馬)《三峽》

            易

            ①天下事有難易乎(容易)《為學》

            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換)《公輸》

            ③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改變)《愚公移山》

            市

            ①東市買駿馬(交易物品的場所,市場)《木蘭詩》

            ②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買)《木蘭詩》

            ③百里奚舉于市(市井)《<孟子>二章》

            自

            ①并自為其名(自己)《傷仲永》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論語>十則》

            數

            ①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幾個,讀shù)《寓言四則》

            ②珠可歷歷數也(計算,讀shǔ)《核舟記》

            類

            ①佛印絕類彌勒(像)《核舟記》

            ②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一類)《活板》

            策

            ①執策而臨之(鞭子)《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馬說》

            鮮

            ①陶后鮮有聞(少,讀xiǎn)《愛蓮說》

            ②芳草鮮美(鮮艷,讀xiān)《桃花源記》

            卒

            ①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終于)《送東陽馬生序》

            ②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士兵)《陳涉世家》

            ③生卒不詳(死)

            環

            ①環而攻之而不勝(包圍)《<孟子>二章》

            ②環滁皆山也(環繞)《醉翁亭記》

            景

            ①四時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記》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陽樓記》

            極

            ①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盡)《岳陽樓記》

            ②感極而悲者矣!(極點)《岳陽樓記》

            ③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岳陽樓記》

            意

            ①與君離別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望西都,意躊躕(心緒)《山坡羊潼關懷古》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情趣)《醉翁亭記》

            ④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

            勝

            ①予觀夫巴陵勝狀(美好的,好的)《岳陽樓記》

            ②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勝利)《陳涉世家》

            ③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論語>十則》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軍隊)《曹劌論戰》

            請

            ①公將戰。曹劌請見(請求)《曹劌論戰》

            ②戰則請從(請允許)《曹劌論戰》

            伐

            ①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砍伐)《賣炭翁》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攻打)《曹劌論戰》

            信

            ①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出師表》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實)《曹劌論戰》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曹劌論戰》

            復

            ①更若役,復若賦(恢復)《捕蛇者說》

            ②遂與外人間隔,不復出焉(再)《桃花源記》

            ③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復興)《出師表》

            果

            ①聞之,欣然歸往,未果(成為事實,實現)《桃花源記》

            ②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副詞,果然、果真)《弈喻》

            固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愚公移山》

            ②人固不能無失(本來)《弈喻》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孟子>二章》

            顧

            ①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看)《狼》

            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探望、拜訪)《出師表》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為學》

            歸

            ①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歸去、返回)《醉翁亭記》

            ②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歸附、歸屬)《讀孟嘗君傳》

            ③微斯人,吾誰與歸(在一起)《岳陽樓記》

            號

            ①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大聲號叫、呼喊)《岳陽樓記》

            ②號呼而轉徙(大聲哭)《捕蛇者說》

            ③號為張楚(稱號)《陳涉世家》

            ④號令召三老(命令,傳令)《陳涉世家》

            和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和煦)《岳陽樓記》

            ②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和樂)《岳陽樓記》

            ③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混和)《活板》

            節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季節)《愚公移山》

            ②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操守、節操)《出師表》

            將

            ①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湊齊音節,無實意)《木蘭詩》

            ②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副詞,將要)《扁鵲見蔡桓公》

            ③卿太重,將非鬼也?(或者)《宋定伯捉鬼》

            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帶兵的人、將領)《陳涉世家》

            ⑤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帶兵)《陳涉世家》

            絕

            ①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斷、斷絕)《醉翁亭記》

            ②佛印絕類彌勒(極、非常)《核舟記》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桃花源記》

            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住)《愚公移山》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某種地位或某個地方)《岳陽樓記》

            ③居十日(用在表時間的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扁鵲見蔡桓公》

            間

            ①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中間)《醉翁亭記》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曹劌論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口技》

            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暗中)《陳涉世家》

            ⑤遂與外人間隔(間隔、間斷)《桃花源記》

            ⑥立有間(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

            加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愚公移山》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虛夸)《曹劌論戰》

            舉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動)《陳涉世家》

            ②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出師表》

            ③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選拔)《<孟子>二章》

            去

            ①則有去國懷鄉(離開)《岳陽樓記》

            ②去死肌,殺三蟲(除掉)《捕蛇者說》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距離)《為學》

            屬

            ①司合之所屬(隸屬、歸屬)《扁鵲見蔡桓公》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桃花源記》

            ③神情與蘇黃不屬(相類似)《核舟記》

            ④召令徒屬曰(部下)《陳涉世家》

            是

            ①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正確,與非相對)《弈喻》

            ②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認為正確)《弈喻》

            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代詞,這、這個)《口技》

            ④問之,鬼言,我是鬼(判斷動詞)《宋定伯捉鬼》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2

            【以】

            ①(動詞)認為,以為

            示例: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兩小兒辯日》

            ②(介詞)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憑借的條件等

            可譯為“用”“拿”

            示例:蒙辭以軍中多務。 ——《孫權勸學》

            可譯為“靠”“憑”“憑借”

            示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曹劌論戰》

            可譯為“按照”

            示例: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③ (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示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 ——《童趣》

            ④(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因為”

            示例: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馬》

            ⑤(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也可不譯

            示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⑥(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而”“來”?也可以不譯

            示例: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⑦(連詞)表目的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

            示例: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

            2.【為】當讀作wéi時,

            ①(動詞)做;干

            示例: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魚我所欲也》

            ②(動詞)發明;制造;制作

            示例: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買櫝還珠》

            ③(動詞)作為;當作

            示例: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論語》

            ④(動詞)成為;變成

            示例: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逐日》

            ⑤(動詞)是

            示例: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出師表》

            ⑥(動詞)寫;題

            示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傷仲永》

            ⑦(動詞)以為;認為

            示例:竊為大王不取也。 ——《鴻門宴》

            翻譯:我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

            ⑧(動詞)擔任

            示例:張乖崖為崇陽令。 ——《水滴石穿》

            當讀作wèi時,

            3.【為】wèi

            ①(介詞)給;替

            示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②(介詞)向;對

            示例: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③(介詞)因為

            示例: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答司馬諫議書》

            翻譯: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

            ④(介詞)為了

            示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史記》

            ⑤(介詞)被

            示例: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守株待兔》

            ⑥(介詞)在……的時候

            示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晏子使楚》

            翻譯:在他來的時候,大王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3.【于】

            ①(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所向,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或結果。譯為:向、給、到、從、自 。

            示例:而恥學于師。 ——《師說》

            示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②(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時間。譯為:在。

            示例: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 ——《畫龍點睛》

            ③(介詞)與其后的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介賓短語,表示補充說明。常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后,在句中作補語。譯為:向,對,對于,由于,或不譯。

            示例:業精于勤、荒于嬉。 ——《進學解》

            翻譯:學業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

            ④(介詞)表示被動。放在動詞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譯為:被。

            示例:君幸于趙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您被趙王所寵信。

            ⑤固定結構——于是,作連詞,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的“于是”相同。

            示例:于是天龍聞而下之。 ——《葉公好龍》

            翻譯:于是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這樣喜歡它,就降到了葉公的家里。

            ⑥作介賓短語,放在句中或句末,相當于“于+此。視語境可譯為: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在這……“、”從這……“、“在……上”、“在……方面”等。

            示例: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口技》

            翻譯: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了座位。

            4.【與】當讀作y時,

            ①(動詞)給,給予

            示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②(連詞)和,及(注:連詞前后的幾個事物為并列關系,順序可以顛倒)

            示例: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③(介詞)跟,通(注:介詞前后的幾個事物不構成并列關系,順序也常常不可顛倒)

            示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

            ④(副詞)相伴,一起

            示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

            當讀作yú時,

            ①通“歟”,表疑問

            示例: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不辱使命》

            翻譯: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

            5.【自】

            ①(代詞)自己

            示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秋水》

            ②(副詞)親自

            示例: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四面楚歌》

            ③(代詞)他(她)的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陌上桑》

            ④(副詞)原來;本來

            示例:使君自有婦,羅敷。有夫。 ——《陌上桑》

            譯:太守你已經有妻子了,羅敷我也已經有丈夫了!

            ⑤(副詞)自然;當然

            示例: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譯: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⑥(介詞)從;由

            示例: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刻舟求劍》

            ⑦(介詞)在;自從

            示例: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三峽》

            譯: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⑧<連>常“自非”連用,相當于“除非”、“假如不是”。

            示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

            翻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6.【歸】

            ①女子出嫁。

            示例:后五年,吾妻來歸。 ——《項脊軒志》

            翻譯: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

            ②返回;回去。

            示例:直匍匐而歸耳。 ——《邯鄲學步》

            翻譯:她竟然爬行著回家了。

            ③送回;歸還。

            示例: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④歸依;歸附。

            示例: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荊軻刺秦王》

            翻譯:樊將軍因為無路可走投奔我。

            ⑤通“饋”,贈送。

            示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論語·陽貨篇》

            翻譯: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只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

            7.【復】

            ①(動詞)返回;回還

            示例:夫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與陳伯之書》

            翻譯:誤入迷途而知道復返,這是古代賢明之人所贊許的(做法),在過錯還不十分厲害的時候而能改正,這是古代經典中所推崇的(行為)。

            ②(動詞)回復;回答

            示例:不敢出一言以復。 ——《送東陽馬生序》

            ③(動詞)恢復;還原

            示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師說》

            翻譯: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

            ④(動詞)通“覆”,覆蓋,蓋住

            示例:天不兼復,地不周載。 ——《女媧補天》

            翻譯: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蓋,地不能把萬物完全承載。

            ⑤(副詞)再;又

            示例: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 ——《竭澤而漁》

            翻譯: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現在有用,以后也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⑥(名詞)夾衣

            示例: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 ——《世說新語》

            ⑦(形容詞)繁復;重復

            示例:山重水復疑無路。 ——《游山西村》

            8.【故】

            ①(名詞)事故;變故。

            示例: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 ——《報劉一丈書》

            ②(名詞)緣故;原因。

            示例: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

            ③(形容詞)舊;舊的;原來的

            示例:飛徐者,故瘡痛也。 ——《驚弓之鳥》

            翻譯:飛的慢,是因為舊傷疼痛。

            ④(名詞)老朋友;舊交情

            示例:君安與項伯有故? ——《鴻門宴》

            ⑤(動詞)死亡;去世

            示例:目今其祖早故,只有個兒子。 ——《紅樓夢》

            ⑥(連詞)所以;因此

            示例: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自知之明》

            譯:所以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徑,而小人遵循那怪癖的途徑。

            9.【好】

            ①(形容詞)容貌美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陌上桑》

            翻譯:秦家有位美麗的女兒,自家起名叫做羅敷。

            ②(形容詞)好;善、佳。與“壞”、“惡”相對。

            示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夜喜雨》

            ③(形容詞)友好;和睦

            示例: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形容詞)合適;合宜

            示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⑤(副詞)很。

            示例:你這客官好不曉事。 ——《水滸傳》

            ⑥(動詞)完畢;完成

            示例:妝好方長嘆,歡余卻淺顰。 ——《無題》

            ⑦(動詞)喜好,愛好。hào

            示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濫竽充數》

            10.【說】

            ①(動詞)談說,講說

            示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桃花源記》

            翻譯: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說,講說了這番經歷。

            ②(動詞)告知;告訴

            示例:夫差將死,使人說于子胥。 ——《史記》

            ③(動詞)評議;談論

            示例: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④(名詞)學說;觀點;言論

            示例:然是說,余尤疑之。 ——《石鐘山記》

            翻譯: 雖然是這樣的'觀點,但是心里還是有點懷疑。

            ⑤(形容詞)通假字,通“悅”,高興,愉悅

            示例: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 ——《濫竽充數》

            翻譯:南郭先生自薦去吹竽,宣王很高興。

            11.【請】

            ①(動詞)求;請求

            示例: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 ——《濫竽充數》

            ②(動詞)表示請求對方允許說話人(即“我”)做某事

            示例:王好戰,請以戰喻。 ——《孟子》

            翻譯: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

            ③(動詞)召;邀請

            示例:乃請賓客,……欲以客往赴秦軍。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動詞)謁見;拜訪

            示例: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 ——《信陵君竊符救趙》

            翻譯:公子前往朱亥家,多次拜訪,朱亥故意不答謝。

            12.【使】

            ①(動詞)命令;派遣

            示例: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翻譯: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②(動詞)讓;叫

            示例: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濫竽充數》

            ③(動詞)使喚;驅使;使用

            示例: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人墓碑記》

            翻譯:人人都能夠像奴仆一樣使喚他們。

            ④(動詞)出使

            示例:晏子使楚

            ⑤(名詞)出使的人;使者

            示例: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賣炭翁》

            ⑥(連詞)假使;如果

            示例:使六國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阿房宮賦》

            翻譯: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

            13.【耳】

            ①耳朵。

            示例: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翻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

            ②形狀像耳朵的東西。

            示例:木耳、銀耳

            ③聽說;耳聞。

            ④兼詞,相當于“而已”,譯作“罷了”。

            示例:然野心不過遁逸耳。 ——《狼子野心》

            翻譯:但是兇惡的本性只不過隱藏起來罷了。

            ⑤表示肯定。

            示例: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南轅北轍》

            翻譯:這幾個條件越是好,就離楚國越遠了。

            14.【而】

            ①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

            示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②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示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③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

            示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

            翻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④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

            示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論語》

            翻譯: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

            ⑤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

            示例:朝而往,暮而歸。

            翻譯:早晨進山,傍晚回城。 ——《醉翁亭記》

            ⑥通“爾”,你,你的。

            示例:而母立于茲。 ——《項脊軒志》

            15.【之】

            ①到……去 示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個”、“這”、“這種”等。

            示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衡量一下兩種對策,寧可答應,而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③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它”、“它們”、“他們”等。

            示例: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具備者二十人與之俱。 ——《毛遂自薦》

            ④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結構助詞,相當于“的”。

            示例: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 ——《東施效顰》

            ⑤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

            示例:是吾劍之所從墜。 ——《刻舟求劍》

            ⑥定語后置的標志

            示例:蚓無爪牙之利。 ——《勸學》

            翻譯: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定語)

            ⑦用賓語前置的標志

            示例:句讀之不知。 ——《師說》

            翻譯:不知句子(如何)停頓。(賓語)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相關文章:

          文言文一詞多義08-03

          一詞多義08-07

          荀子勸學一詞多義08-08

          孫權勸學的一詞多義09-01

          木蘭詩中的一詞多義04-23

          《木蘭詩》中的一詞多義06-09

          登泰山記的一詞多義12-12

          蘭亭集序一詞多義是04-20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一詞多義06-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网站 | 亚洲网不卡AV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成人综合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日本片高潮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性爱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