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31 10:19:37 瑞文網 我要投稿

          杠桿教學設計[優秀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杠桿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杠桿教學設計[優秀5篇]

          杠桿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二、方法與過程

            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造想象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能根據自己制定的分類原則給杠桿分類;學習分類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了解杠桿在我國古代的應用。

            【教學難點】

            1.設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方案;

            2.力臂的確定、

            【教學重點】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引導創新。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是阿基米德,已經兩千多歲。在兩千多年前,我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兩千多年來,我沒有將地球撬動,這是事實,這并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可是,許多愛嚼舌頭的人硬說我是在吹大話,在說謊。我這個兩千多歲的人實在受不了這樣的委屈。今天,我請大家幫我伸冤,你們愿意嗎?不管結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這謝謝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嗎?

            要想幫我伸冤,實際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桿的平衡條件即可。

            二、新授

            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是一種古老而簡單的`機械,許許多多機械的應用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生活中的杠桿說起,了解機械與人的關系。

            1、認識杠桿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杠桿(鐵錘、剪刀、輪軸、扳子、鋼絲鉗、鑷子等)并說出其應用及特征。

            討論、歸納各種杠桿的共同特征: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杠桿。

            出示圖片:猿人移動石塊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塊移動,用木棍捅石塊捅不動,誰能想法幫幫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桿嗎?

            鐵錘、剪刀、輪軸、扳子、鋼絲鉗、鑷子等是不是杠桿?

            置疑:為什么人們利用杠桿橇石塊時總是把支點放在離石塊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離石塊遠一些的地方?

            2、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介紹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強調力臂的畫法:

            找支點;

            畫出動力和阻力的作用線;

            過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線的長度即是力臂。

            概括為:一找點二畫線三作垂線段。

            用橡皮、筆、書、直尺設計一個杠桿探究支點在不同位置時動力的大小情況。

            結論:動力臂越長、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動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所以人們為了用較小的力撬大石塊時,就要把支點放到離石塊較近的地方,增大動力臂、減小動力。

            3、杠桿的平衡條件

            (1)提出問題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呢?

            (2)猜想與假設讓學生充分猜想,同時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幣等物示意給學生看,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分析判斷:在分析判斷過程中有可能出現F1+L1=F2+L2的結論,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數據,找到出錯的原因,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討論、交流、合作

            你的實驗結論與你的假設一致嗎?你的結論是什么?

            (6)得出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桿的分類

            告訴學生分類首先要制定分類原則,然后按原則分類。

            無論學生怎樣分類,只要符合分類原則,都應充分肯定。

            5、作業設計:

            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發現杠桿左邊下傾,這時可以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邊旋一些,使杠桿水平平衡。

            (2)實驗時只有8個相同的鉤碼,杠桿上的點是等間距的,當在A點掛4個鉤碼時,則怎樣掛鉤碼可以使杠桿水平平衡?請設計出兩種方案。

          杠桿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杠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并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杠桿、認識杠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然后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現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造的愿望,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教學重難點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及認識過程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杠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發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在幾塊木板上定幾枚釘子,讓學生討論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釘子,提供的幾種器材,找幾組同學比賽來進行。看那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種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后,引出杠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杠桿?進一步加深對杠桿的認識。

            2、啟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現有什么秘密,引導學生畫出杠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并猜想杠桿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么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么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杠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杠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做推門游戲,找兩個同學來推門(男同學力氣大,讓其作用點靠近門軸一些,女同學作用點離門軸遠一些),引導討論:為什么男同學難以取勝?交換兩位同學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學施力的方向變化)現在為什么他還難以獲勝呢?

            投影: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有關。

            改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和改變力的方向,從這兩個方面都能影響杠桿平衡,猜想它們共同的物理本質是什么呢?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并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并板書示范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為什么要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

            4、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據,引導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最后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杠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杠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為什么要應用杠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并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1、什么是杠桿?

            2、杠桿平衡的條件。

          杠桿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第四節“杠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基礎性,這一節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

            3、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生活,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 并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動學生激情。

            二、認識杠桿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三、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用上圖實物,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為什么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4、鞏固與拓展

            (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量均為50g)掛在右端8cm處,則在右端2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5)引導學生找出斜向上拉時,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與l2的乘積變了沒有?比較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四、杠桿的應用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杠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 收漁網

            (3) 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杠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杠桿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杠桿、支架、鉤碼、測力計。

            2.演示材料——鉗子、剪子、起釘錘、鑷子等杠桿類工具,以及厚紙板、木板、釘子、粗鐵絲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塊幾個人都搬不動的很大很重的石頭,想把它移動一下,怎么辦?

            二、學習新課

            ㈠認識杠桿

            1、講解: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較簡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鐵棍來撬。如圖9-1第一圖。一根棍子,當在棍下墊一塊小石頭或其他能支撐棍子的東西,用它撬重物時,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

            在杠桿上有一點:被墊著的那塊小石頭支撐著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是圍繞支點轉動的。驅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動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阻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阻力臂。

            2、提問: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分別在圖上指出。

            ㈡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作用

            1、討論:

            用手搬不動大石頭,用杠桿能撬動。這說明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應用了杠桿一定能省力?例如墊那塊小石頭,是不是墊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2、實驗1——學習實驗方法

            講解: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出示杠桿及支架)。實驗的方法是:在杠桿一邊掛一個重物,在杠桿另一邊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測量用多少力。

            分組實驗:(在教師帶領下,分步進行。)

            我們用2個鉤碼當作重物。首先,用測力計測量1個鉤碼有多重,2個鉤碼有多重。(學生測量,匯報。)

            然后,把2個鉤碼掛在杠桿左邊、從中間數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桿右邊、從中間數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壓,把鉤碼提起。(學生實驗。)此時,杠桿像不像那撬動大石塊的棍子?在杠桿上,哪里是支點?哪里是動力?哪里是阻力?動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單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們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來的呢?可以在動力作用點掛鉤碼來測量。試一試,在動力作用點(杠桿右邊、從中間數第4格的位置)掛幾個鉤碼,能使杠桿平衡。(學生實驗,匯報。)

            講解:當杠桿平衡時,右邊掛的鉤碼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邊的`重力小于左邊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邊的重力大于左邊的重力,是費力;如果右邊的重力等于左邊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提問:以上實驗結果是省力還是費力?(省力)

            在這個實驗中,動力臂與阻力臂關系是怎樣的,大于、小于、還是等于?(大于)

            指導學生把以上實驗條件及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中。

            3、實驗2——學生自己探究杠桿的規律

            講解:下面,各組接著實驗。利用實驗1的方法,分別測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連做三次實驗。把每次實驗的條件、結果,像實驗1那樣填寫在實驗記錄中。

            分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討論:通過以上實驗,你發現使用杠桿提起重物有什么規律?

            教師小結:杠桿原理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導學生填寫本課關于杠桿作用的空白。

            ㈢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談話:杠桿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得很廣泛,想一想哪些地方應用了杠桿?哪些裝置像用棍子撬石頭一樣?哪些裝置像杠桿一樣?

            2、討論: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桿?哪里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塊很厚很硬的紙板,把紙板放在剪刃的哪個位置剪比較省力?(演示)為什么?

            (出示鉗子)鉗子是不是杠桿?哪里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為什么用鉗子能截斷很粗的鐵絲?(演示)

            釘在木板上的釘子很結實,怎樣把它拔出來?(如果學生說用鉗子,可以接著問“除了用鉗子還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學生提出起釘錘后,演示用起釘錘起釘子。)為什么利用起釘錘能比較省力地把釘子拔出來?在用起釘錘起釘子時,錘子上哪里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是動力臂長還是阻力臂長?

            (出示指甲剪)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桿?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點?它是省力的杠桿還是費力的杠桿?為什么要做成這樣的杠桿?指甲剪上有三個杠桿。手把部分是一個省力杠桿,刀口部分是兩個費力杠桿。

            還有哪些工具應用了杠桿原理?

            3、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桿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變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時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杠桿類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費力的,為了使工作方便。人們掌握了杠桿的規律,就可以根據需要,制造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三、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常用的簡單機械——杠桿。

            2.提問:

            ⑴什么樣的裝置屬于杠桿?

            ⑵在杠桿上,哪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桿,在省力費力方面有什么規律?

            3.討論:一個大人與一個小孩能不能玩壓板游戲?怎樣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壓起來?

            四、布置作業

            觀察還有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桿還是費力的杠桿?為什么要做成那樣的?

          杠桿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能力。

            2. 培養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阿基米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這說明杠桿能產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桿呢?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1. 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小結:

            1. 本節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 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杠桿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杠桿》優秀教學設計04-12

          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設計03-01

          《杠桿》教學反思02-09

          《杠桿》教學反思05-27

          杠桿教學反思11-21

          《杠桿》教學反思04-04

          杠桿教學反思11-30

          杠桿的研究教學反思04-05

          《杠桿》教學反思(通用14篇)06-25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5篇)03-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精品视频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婷婷欧美日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