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22 11:24:46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

            什么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質的量教學設計(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物質的量》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三節內容。本節內容在學生學習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間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們從定量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為學生必做實驗。

            二、學情分析

            對于定量認識物質及化學變化,學生初中學習過基于質量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并且掌握情況較好。所以當學生接觸“物質的量”這樣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概念,是比較難主動使用的。所以教學過程,應該突出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使用過程,在使用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的建立,確實為化學研究鏈接微觀和宏觀,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概念的內涵,使學生初步了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學生初步掌握微粒數與物質的量之間的換算。

            2.能基于物質的量認識物質組成及其化學變化,運用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簡單計算。

            3.認識物質的量在化學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結合實驗或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數據,并應用物質的量計算物質的組成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的質量關系。

            四、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2. 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涵義和應用,體會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教師引導:討論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學生活動:

            (1)通過對化學方程式定量意義的討論,發現化學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討論質量關系,也能夠定量地討論個數關系,而且個數關系要更加簡潔。

            (2)發現微粒數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數量不便于計算;

            (3)類比生活中用“堆量”處理較大個數的經驗,提出微粒個數的“堆”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如何設計“堆”的個數便于化學計算。

            學生活動:利用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嘗試計算,在計算中發現這樣的“堆量”設計,讓每一“堆”微粒的質量剛好等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②掌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物質的量”僅由于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其近似值為6.02×1023加載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

            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定的,如果它們發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數據肯定不變的是:

            ①氧氣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①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②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體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溶質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應根據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③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載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于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系規律:

            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

            ①使用范圍:氣體;

            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溫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②同溫同容下,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③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克拉伯龍方程:加載中...=加載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之比。

            ②在同溫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應用的六個陷阱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0.3NA (×)

            (2)常溫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目為19NA (×)

            (4)常溫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目大于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3

            知識點和新大綱要求: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C)

            (2)摩爾質量(B)

            (3)氣體摩爾體積(B)

            (4)物質的量的濃度(C)

            (5)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C)

            一、有關概念

            1.物質的量

            (1)概念: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2)符號:

            (3)單位:mol

            2.摩爾

            (1)概念: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1mol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結構微粒。

            (2)符號:mol

            (3)說明:①當描述物質的物質的量(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物質微粒的名稱,不能是宏觀物質名稱

            ②常見的微觀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中子或它們特定的組合

            ③當有些物質的微觀粒子只有一種時,可以省略其名稱

            3.阿伏加德羅常數

            (1)含義:實驗測定12g12C中碳原子的個數

            (2)符號:NA

            (3)單位:個/mol

            (4)說明:①NA的基準是12g碳-12中的原子個數

            ②12C不僅是摩爾的基準對象,而且還是相對原子質量的基準

            ③NA是一個實驗值,現階段常取6.02×1023作計算

            ④要注意NA與6.02×1023的區別

            4.摩爾質量

            (1)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的質量

            (2)符號:

            (3)單位:g·mol-1

            (4)說明:①使用范圍:A.任何一種微觀粒子

            B.無論是否純凈

            C.無論物質的狀態

            ②與式量的比較:

            ③與1mol物質的質量的比較:

            5.氣體摩爾體積

            (1)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的體積

            (2)符號:

            (3)單位:L·mol-1

            (4)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

            ①標準狀況:0℃、1atm即1.01×105Pa

            ②理想氣體:A.不計大小但計質量

            B.不計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③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約22.4L·mol-1

            (5)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①構成物質的微粒的大小(物質的本性)

            ②結構微粒之間距離的大小(溫度與壓強來共同決定)

            ③結構微粒的多少(物質的量的大小)

            6.物質的量濃度

            (1)概念:用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溶解溶質的物質的量的多少來表示溶液的濃度

            (2)符號:

            (3)單位:mol·L-1

            (4)說明:①物質的量濃度是溶液的體積濃度

            ②溶液中的溶質既可以為純凈物又可以為混合物,還可以是指某種離子或分子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4

            一、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物質的量濃度是化學基本概念之一,是化學重要思維的組成部份,歷來是命題重點,包含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加水稀釋的計算。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的換算。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一系列考點及學習重難點。

            2.解析:本節內容學習是建立在物質的量基礎上的,學生若較好地掌握了物質的量概念,以及正確建立了物質的量的思維方法,對本節內容的學習應當是得心應手的,但本節內容計算較多,況且我校相當部份同學并未掌握物質的量以及氣體摩爾體積概念,亦未建立起正確的物質的量思維,故在教學設計中以鞏固促進步,知識點漸進式排列,充分考慮學生基礎為好,大體上知識點教學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概念遷移、熟悉,第二階段為適度發散及知識點理解,第三階段輔于適當的配套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會初步運用本系列概念。

            二、目標及其解析

            1.目標

            1.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2.解析

            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計算;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經過幾個月的高中學習方法適應,我們的教學對象已出現層次分化,特別是前面抽象內容的學習使一部份學生產生對物質的量系列知識的畏難情緒。故應在授課中盡量以簡單實例類比,以消除其錯誤認識

            2.學生對物質的量的抽象理解有相當難度,要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型需假以時日。

            3.我校學生基礎弱,在知識點的拓展中應盡量少做難題以免挫傷積極性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為了加強學生對溶質物質的量濃度的理解,幫助學生克服在理解概念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本節課準備在實驗的支持下,用形象促抽象的方法完成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基本流程

            復習引入

            理解物質的量系列概念關系

            物質的量濃度的學習

            鞏固小結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5

            一、 教材分析

            1. 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1(必修)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質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懂得了 “物質的量”這個新物理量的應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物質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能力,同時為電解質溶液,中和滴定的學習奠定基礎。

            2. 教學內容

            本課題共包括三大內容: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存在的關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新的理論知識,同學們第一次接觸物質的量這個新物理量,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單位以及應用。

            3. 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掌握物質的量、摩爾和摩爾質量的概念;掌握物質的量、物質的微粒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⑵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分析和總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從達到本課題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以及和本單元《從實驗中學化學》中心內容的聯系來看,《物質的量》這一內容的重點,可以確定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單位”“ 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之間的關系”和有關知識的應用。

            教學難點分析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來看,教學的難點應該是“通過舉例分析總結得出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這些新概念及如何應用” 。由于高一學生化學科學意識還比較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同時《物質的量》是純理論性的知識。要使學生感興趣、完全理解物質的量這一個新的化學概念,需要多聯系生活,通過舉例,把理論性知識生活化,并引導學生回想以前所學知識,通過例比的方法來學習本節課知識,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避免單一的授課方式,教師應該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⑴游戲。通過學生數粉筆的活動,調動課堂氣氛,同時為接下來的課題的引入做準備。

            ⑵質疑。游戲后,對游戲結果提出質疑,結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總結。在“物質的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按“提出問題——結合生活的能力,運用已學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二、 學情學法分析

            ⒈ 學情分析

            ⑴ 學生起點能力分析

            物質的量是一個新的化學概念,比較抽象,以高一學生的已有化學知識和科學素養,要完全理解,并懂得運用比較困難。把化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挖掘化學知識,并能運用已學知識,通過對比來理解記憶新知識。

            ⑵ 學生“認知方式”分析

            學生理解能力基本沒問題,但是處理信息能力及對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識,運用知識等能力較差,因而在此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

            ⒉ 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教學生怎樣去學,是學生動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⑴ 思——敢思會思

            學生在課堂上要敢于思考,積極配合教師,改變“被動”、“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這樣,即活躍了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必要與快樂。

            ⑵ 探索——發現問題

            對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進行分析,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⑶ 回顧對比——舉一反三

            本節教材是理論知識,通過回顧已學知識,再對比引入新知識,能更好的理解記憶新概念。

            三、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以講述教學法為主,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思考去認知新知識,“發現”得出結論和規律性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探索發現的能力。

            通過舉例,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發現化學問題,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類比的方式來學習理解新概念。

            綜上所述,可依據“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得出結論——回顧對比——加深理解——提問——學會應用”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物質的量濃度之后學習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課,此實驗在高中乃至高校實驗教學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在實際應用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必須掌握此實驗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基于此,本教學設計就應本著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為目的,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步驟并注意細節問題。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分為兩大部分,一、視頻演示。二、實地操作。教師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嘗試,總結和實驗,在實驗中體會怎樣操作和體會實驗的快樂。為此設計以下目標和重難點突破方法。

            二、三維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正確地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基礎上,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項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耳聽、目看、書寫、腦思的協調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培養實驗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的實地操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對待科學實驗的品質。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與人合作的優秀品質,并通過實驗操作體會獲得成就的快樂。

            三、重點: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難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五、重點突破方法:根據有效學習思想和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素質提高,采用視頻觀法達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驟學習,然后進行實地演練進一步鞏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實地體會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使之深刻。

            六、教學方法:以學案-導學教學法為指導,讓學生上課有據可依。細節中采用視頻觀看、討論總結、自學閱讀、實驗實地操作、小組間自評互評、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等教學方法。

            七、學習方法:自學閱讀法、觀察法、實驗操作法、互評自評法、合作學習法。

            八、導學過程:

            復習回顧溶液的概念: 一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混合物。

            質量分數: 單位質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質量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

            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計算;二、取固體和溶劑、三、溶解。

            問題導入:即將收獲: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濃度溶液?我們將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為例獲取知識和實驗的快樂?

            學生活動:請認真觀看視頻容量配的使用,討論總結容量瓶使用情況。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1、用途:用來配制一定體積、準確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長頸平底細口磨口瓶。

            2、規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標注的內容: 溫度 ,容量 , 刻度線 。

            選用:與所配溶液體積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體積。

            3、使用:

            (1) 檢漏 :檢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來水,蓋好瓶塞,將瓶外水珠拭凈,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頂住瓶底邊緣,倒立半分鐘左右,觀察瓶塞周圍是否有水滲出,如果不漏,將瓶直立,把瓶塞旋轉約180°再倒立過來試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滌 :用自來水、蒸餾水依次分別洗滌2-3次。待用。

            (8)保存。

            實驗所獲:總 結:

            一算二稱三溶解;四轉五洗六定溶;

            七搖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燒杯壁;

            轉移需在刻線下;定溶平視要相切 ;

            上下顛倒來搖勻;配制溶液要記牢。

            板書

            一、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1、實驗儀器:

            2、步驟概括: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及洗滌、定容、搖勻、保存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7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系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里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了,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并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系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于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x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

            (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系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系?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匯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說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并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x10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x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系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梁。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并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x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x1023時,我們說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并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系。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么?并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于“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x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x1023。6.02x1023mol。

            學生體會,記憶。 x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后,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系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x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于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系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梁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為以后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為6.02x10,單位為mol

            23x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x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x6.02x10個H原子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教學過程

            [引入] 復習C + O2 =CO2指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在實驗中,我們可以取12gC和32gO2反應,而無法只取1個C原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那么12gC中含多少個C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習“第三章 物質的量”。

            物質的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這些微觀的看不見的粒子怎樣與宏觀的便于稱量的物質聯系起來呢?科學上采用“物質的量”將它們聯系的。

            [板書]第一節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也是與質量、長度一樣的物理量。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板書]物質的量

            1.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長度

            質量

            時間

            電流強度

            物質的量

            熱力學溫度

            發光強度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9

            一、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1、引入物質的量的必要性

            2、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3、阿伏伽德羅常數及其應用。

            4、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兩個基本公式的應用。

            課時安排:約15~20分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認識到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掌握摩爾質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 培養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學過程設計

            六、板書設計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學反思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讓學生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并學會配制物質的量濃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養目標 從概念的應用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學思想目標 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學習和溶液的配制,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自然科學的思想。

            科學品質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科學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的教學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發現問題的本質以及獨立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重點,難點: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教具準備: 容量瓶、天平、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試劑瓶、藥匙、小黑板、氯化鈉

            教學方法: 設疑、啟發、實驗、講解等

            教學過程設計:

            初中化學課中我們已經學過溶質的質量分數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指溶液中溶質質量占溶液質量的百分數,我們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體積。但是,化工生產和科學實驗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體積,而很少稱量溶液的質量。此外,在進行有關化學反應計算時,利用前幾節課所學的物質的量計算很方便。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引入一種新的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只要我們量取一定體積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爾的物質。根據這個設想,人們就找到了“物質的量濃度”這種新的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這種方法可用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量濃度。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學大綱中的基本要求: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必須能夠領會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加水稀釋以及與溶質質量分數的換算,還有物質的量濃度應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能夠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化學1》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四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內容。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系。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最新文章
              猜你喜歡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熟女久久久久久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亚洲欧美人成综合在线另类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有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