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求認識“焚”,會寫“錘、鑿、焚”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千錘萬鑿、焚燒、粉身碎骨、千鑿萬擊”等詞語。
2.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怎樣的情感。
3.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查閱一下關于這三位詩人的資料--他們生活時代的情況,他們寫的其它詩篇等。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夏日絕句》
2.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
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怎樣的情感。
3.預習《石灰吟》、《竹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怎樣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誰記住了本單元的主題?為什么稱為“民族之魂”,這三首古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他們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有所了解。
(二)新課
1.學習《夏日絕句》
(1)讀古詩,有韻味
①讀正確、通順。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夏日絕句》。打開書83頁。板書;讀古詩
自由讀兩遍這首古詩,注意在讀第一遍時可以查字典、看注釋讀準字音;讀第二遍時注意讀準停頓,把古詩讀通順。
指名讀。
②讀出古詩的韻律。
同學們,這首詩是幾言詩?誰還記得五言詩怎樣讀,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律?(前二后三)板書;有韻味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自己讀,指名讀。
(2)知作者,解詩題
想一想,讀好了古詩,接下來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題目的意思。)板書;知作者,解詩題。哪位同學能帶領大家學習?
引導學生答出:
①絕句:
絕句?有五言或七言兩種。
②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介紹李清照(教師準備資料:李清照的個人資料: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歷城(山東濟南)人。她少年時就頗有詩名。她的文學作品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作品情調活潑優美,主要抒寫少女、少婦閨情與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過晚年,作品情調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涼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國家興亡之痛,一并抒發其中。其詞清新俊逸,擅長白描,善用口語,風格獨特。我們看看,猜猜這首詞是屬于哪一時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對照讓學生發現其不同。)
(3)明詩意,悟詩情
①明詩意:
A了解了詩的作者和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接下來你打算怎樣學?(可通過看注釋、查字典、小組學習、與老師交流等方法學習)(板書:明詩意。)
B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C請同學匯報,教師相機指導。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壯烈死去的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候,應該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思:懷念。直到今天,人們還懷念思憶著項羽,他在慘遭失敗之時,寧可自殺,也不逃回江東。
D請1--2位同學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
②悟詩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詩的情感
A學古詩,僅僅知道意思是遠遠不夠的。你還要怎樣學?
引導學生認識到通過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板書:悟詩情
B教師引導: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這首絕句,是李清照的傳世名作,我們就品一品這首詩的絕妙之處。請你邊讀邊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項羽是英雄豪杰,他雖然失敗,但不屈服。)
你是從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現在人們還懷念項羽。人們贊美項羽什么?)
C這首詩為什么寫項羽?為什么詩人要“至今思項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結合李清照生活的時代背景來體會,你又體會到什么?
引導學生感受到:在動蕩的年代,李清照親眼看到宋朝統治者倉皇逃竄,北方淪入敵手,與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人借贊揚項羽來批評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茍且偷生的可鄙行徑。從詩中,體會出李清照的抗擊侵略、收復故土的愛國之情。
教師小結:正像同學所體會的那樣,詩人把滿腔的愛國情,集中在對項羽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與贊美中。你能把詩中含著的意思讀給大家嗎?
總結學法;你是怎樣體會出詩人深層的含義?(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聯系時代背景體會詩歌的深層含義。)
(4)總結全文,感情朗讀
①品味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②你會怎樣讀,表達出詩人這復雜的情感?自己讀,指名讀,背誦。
(5)總結學法,拓展閱讀
①總結學法:
回憶我們剛學的古詩,我們怎么學的?
②你能試著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分小組讀下面兩首古詩,試著品一品這兩首詩,感受詩人的情感嗎?
(6)自學古詩
①介紹兩首詩的作者.
②解決字詞。
出示:千錘萬鑿、焚燒、粉身碎骨、千鑿萬擊讀詞語。
拓展詞語:千()萬()
③朗讀古詩。想一想古詩的意思,想一想這兩首古詩的特點?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教案設計(S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詩經三首教學設計
5.s版搭石課件
9.語文S版窮人課件
10.語文s版搭石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