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2.掌握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說話能力。
教學重點:
理出文章的條理,理解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口頭說話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感情,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電腦多媒體、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學。
利用多媒體播放祖國美麗山河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引出新課并板書課題。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隨作者一同游覽浙江金華的雙龍洞。看到這個題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么,與你想得是否一樣?
二、合作互學,共長知識。
1、要求:四人小組自學。(小組互學,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并做好紀錄,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師巡導,點撥。)
2、重點檢查以下內容的掌握情況。
(1).課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
(2).作者每游覽一處地方,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覺到什么呢?所感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組一個)
地點 看到的 聽到的 感覺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內洞
B、注意帶點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②.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在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③.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每一個景點,都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圖片。特別在理解“孔隙”這一重點時,利用活動式幻燈片,找學生親自演示,幫助理解。)
三、質疑。
四、小結。
1.小結寫法。
2.歸納中心。
課文通過記敘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五、根據老師的板書,請你介紹一下金華的雙龍洞。
六、課外延伸,拓展思維。
教師:同學們,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固然值得觀賞,但我們的家鄉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覽的景點。你能舉些例子出來嗎?(鼎湖山、包公廟、金沙灘、葫蘆山風景區等)特別是鼎湖山景區,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來旅游觀光。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一下有關景點,好嗎?(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鼎湖山的景點圖片,四人小組討論,共寫導游稿,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七、布置作業。
A組的同學試寫鼎湖山旅游區的導游稿,BCD組的同學向家人介紹今節課所了解的浙江金華的雙龍洞。
附板書:
點評:
此教案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
小組互動式的學習,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設計者大膽地采用學生互動自學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學,分組討論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鍛煉說話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課后延伸,拓展學生創新思維。設計者設置的“小導游”活動,既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又培養學生說話能力。“讓學生介紹家鄉的著名景點--鼎湖山。”課內與課外結合的課外延伸活動,為創新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觀察能力,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家鄉的教育。
板書圖文并茂,更具直觀形象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二課時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9.木蘭詩第二課時教案
10.橋第二課時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