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塘、群、灰、捕、迎、龜、裳、碧、鼓”這 9 個生字,能讀準字音,
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聯系課文內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
子的意思。
3.理解課文中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動詞如“披”“露”“鼓”。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培養學生的觀察、 思維
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
2.通過生字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課上通過字、詞訓練及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
德育滲透點:
讓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 是莊稼的好朋友, 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三)注意體現創新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個生長階段的掛圖打亂次序, 請學生辨
析,依次排列,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 在課下可到池塘邊細致觀察小
蝌蚪、青蛙的樣子,了解它們是怎樣發生的變化。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一)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二)難點:
1.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尋找媽媽過程中心情及身體上的變化。
4.通過教師引導學習第二段,掌握自學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點:了解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當成媽媽。
(四)解決方法:通過讀鯉魚媽媽的話及描繪青蛙樣子的句子,使學生了解到烏
龜與青蛙不同, 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斷, 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 做深入了解,
同時通過朗讀使學生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錯把烏龜當媽媽。
三、課時安排: 3 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課上配合教學進行小組討論來解決重點難點。
2.在學習生字詞時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指導學習、認識。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戴好頭飾來講臺前表演。
4.將打亂順序的小青蛙各個生活階段的卡片排列好并進行說話訓練。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將本課應掌握的字、應理解的詞、句訓練到位。
2.進行朗讀訓練及指導。
3.結合掛圖,學習課文內容。解決重、難、疑點。
4.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二)整體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頁掛圖, 學生從左至右觀察, 邊看邊想: 這課講了一件什么事?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圖畫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解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小蝌蚪嗎?它長得什么樣?(掛圖出示,認識小蝌蚪) ,
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它的媽媽是誰?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 學生從左至右觀察, 邊看邊想: 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
事?
2.利用掛圖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圖著重觀察小蝌蚪是什么樣的?
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么?它的身體有什么變化?
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 四幅圖, 自由說說圖意, 適當進行想象,
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三、借助拼音,結合圖畫,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1.借助拼音認識生字, 標出自然段, 在文中畫出生字新詞, 練習讀并讀準字音。
2.在認識生字新詞的基礎上,借助拼音讀課文,要讀通每一句話。
3.檢查自讀效果,逐段指名讀課文,并領讀生字詞,其余學生注意認真聽,讀
后師生議論,予以評價, 注意指導下面幾個字的讀音:“塘”,“迎”“裳”這幾個字是后
鼻韻母,要讀準。
群:讀 qun,不要錯讀成 qon。
捕:聲母 b,不能讀成 p( 。
裳:讀輕聲 shang,衣裳( shang)。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四、結合看圖,讀講第一段:
1.讀第一段,看第一幅圖,問: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
(2)結合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3)自由讀第一段,說說你能夠讀懂那些詞?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注意指導以下幾個重點詞語:
一群:指許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結合學生平時生活實際還可以說“人群,
建筑群”。
對“甩著”、“快活”、“游來游去”幾個詞的理解要對照畫面,啟發學生想
象。最好通過觀察實物或錄像。 在朗讀中體會 “甩” 這里是擺動的意思, 例如“牛甩著尾巴” 。
快活,游來游去能夠說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興。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著。
2.指導朗讀第一段,要讀出有趣、高興的語氣。
3.投影出示課后練習 2 的( 1)題,口頭填空,齊讀句子。
(1)________里有 ________小蝌蚪,大 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 ________
長長的尾巴, ________地游來游去。
正確答案:池塘 一群 腦袋 黑灰色 甩著 快活
五、布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讀講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再結合課文,說一說。
2.繼續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么?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
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
理解這一段著重領會 “長出了兩條后腿” “捕食”“迎上去” 以及鯉魚媽媽講
的青蛙特征“四條腿” “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里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
而來。
3.指導朗讀: 要讀出孩子問話那種天真的語氣。 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 長輩式
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二、講讀理解第三段。
1.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試著說說學學第三段, 先試說圖意然后圖文對照, 讀讀
第三段,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2.體會: “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 也表現了小蝌蚪知道
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媽媽的心情。
3.解決疑點: 為什么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聯系第二段鯉魚媽媽介紹的特征
來體會。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擴展: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否則就會鬧笑話。
5.聽錄音, 指導朗讀第三段。 要讀出小蝌蚪找媽媽那種急切的心情, 要讀出烏
龜和藹可親的語氣。
三、學習理解四、五段。
1.小組討論: 通過看圖和朗讀四、 五段, 你又學會了什么?小蝌蚪怎樣找到媽
媽的?它們的媽媽是誰?
2.品析重點詞語: 比較“游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體會小蝌
蚪找到媽媽那種高興的心情。 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 小蝌蚪不急著追趕, 也說明小蝌
蚪認準了青蛙是自己的媽媽, 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了解, 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 所以不
慌不忙。
3.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認出媽媽的?回顧鯉魚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與青
蛙媽媽的樣子相符合,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4.說說這兩段主要講什么?(要多問多想)
5.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練習朗讀。
6.進行思想教育,引申擴展,通過學習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進行保護青
蛙的教育)
四、練習,鞏固:
投影出示練習題:
1.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________,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________,又過了幾天,
________變短了,成了 ________。
正確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條腿, ________嘴巴, ________一對大眼睛,披著 ________,露著
________。
正確答案:寬、鼓著、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板書設計:
長出后腿 四條腿、寬嘴巴
長出前腿 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
尾巴變短→不見
綠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課時
一、看圖、讀全文,小結課文內容。
1.拿出己打亂順序的青蛙各個生活階段的照片、 卡片或圖片依次排列, 小聲說
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2.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分析生字、識記字形、組成詞語、指導書寫:
1.請學生在黑板前指導學生學習生字。
2.注意指導學習以下生字。
塘:左右結構, 13 畫,第 8 畫右邊要出頭,第十畫上下都要出頭。
迎:半包圍結構, 與“柳”字相比較, 里面的“卬”要看清, 不要多寫一 “撇”。
龜:共 7 畫,下邊是“”不是“電”。
裳:共 14 畫,下邊是“衣”不是“”
鼓: 13 畫,第九筆是“一”,右邊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
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碧:第四筆是“提”
三、指導學生戴頭飾表演這一課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業:
1.完成字詞的抄寫。
2.朗讀課文。
3.在實踐中觀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S版一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s版搭石課件
3.語文S版窮人課件
4.語文s版搭石課件
9.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