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專題:形象和細節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6-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疑難精講

          一、細節 

          二、如何選擇細節? 

          (1)選擇有特征的細節 

          (2)選擇細節要以小見大      (3)選擇細節要有明確的目的 

          三、形象 

          四、細節和形象之間的關系    

          五、閱讀下面例文,回答文后題

          故鄉行、重返大自然、八仙桌、

          老師,我想對您說…… 

           [疑難精講]

              一、細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指某些瑣碎細小的事情,而在文學作品中則是指那些能夠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組成單位。作家韓映山把細節比作“生活的浪花”,他的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細節這個概念:

               整個童年生活是很豐富的,是充滿戰斗色彩的。所以,構思時,一幕幕童年的生活畫面,就像活電影一樣出現在我眼前。于是我打破了原來的故事框子,讓我童年熟悉的小伙伴,帶著生活的泥土,帶著渾身的水氣,帶著滿腦袋高梁花兒,帶著故鄉的生活話語,跟我一起,活動在“綠葦叢中”。我們在書中,又開始了“打水仗”、“送情報”、“捉野鴨”、“放魚鷹”、“趕集”、“摸魚”……一連串的生活的浪花,一個接一個地奔涌而來,像魚兒熟悉水,鳥兒熟悉葦塘一樣,寫作時,非常興奮,不感到費勁,許多細節,原先沒有想到,而是隨寫隨“流”出來的。(《作品中的細節》--從《綠葦叢中》談起。見《作家談創作》,花城出版社)  

              引文中的“打水仗”直到“摸魚”,作者稱它們是“一連串的生活的浪花”,實際上就是指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有的作家則分得更細,認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人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可看作細節,其余可以類推。

              細節,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在廣闊無垠的自然界里,到處都有,俯拾即是。作家根據自己的寫作需要,選擇那些生動精彩的細節,寫出多姿多采的文章。

          例如下面一段文章就是這樣:

           

               我懷念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嗄嗄嗄地追逐歡笑的鴨子;我懷念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那古老的石橋鐫刻著我深深的記憶,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文中的山、水、石、人、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子,都可以看作細節,每個細節配以相應的形容詞,各個細節便各具情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互相映襯,富有情趣地組成了榕樹旁的一景,再加上作者的眷戀故鄉的感情色彩的渲染,仿佛每個細節都流溢著濃濃的鄉情,使人難以忘懷。

              二、如何選擇細節?

          (1)       選擇有特征的細節

          (2)       細節,是描寫事物最小的組成單位。

              記敘文在描寫人物的時候,最主要的任務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一個人物形象是需要由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來完成的,而人物形象的千差萬別,往往就體現在不同的細節特征上,因而細節的特征往往體現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我們都讀過魯迅先生的《故鄉》和《孔乙己》,“豆腐西施”楊二嫂偷手套的細節,便體現了楊二嫂的性格特征;孔乙己吃茴香豆的細節,體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兩者的差別十分明顯,決不會互相混淆。因此“善于闡明主題的作品,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節梗概,選擇和組織富有特征的細節,具體描寫事物和現實的特征。因此,它是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條件,是構成形象的必要方面。”(王朝聞:《題材人物及其他》)所以選擇富有特征的細節,對描寫事物,反映現實和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3)       選擇細節要以小見大

          (4)       根據需要選擇有典型意義的細節。

              所 

          謂細節,顧名思義,就是說它細小,但它的作用卻不能忽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碰見有人順手攙扶一下老人,或順便幫助一個病人,保護一下過馬路的孩子等等,看來都是生活小事, 在文學作品都把它們叫做細節,但這個細節雖然微小,卻能反映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正如我們常說的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形象說法。細節也具有同樣的作用,它能從生活的細微末節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因此,細節雖然小,份量輕,但它的容量和表現事物的能力卻很大。所以,我們在選擇細節的時候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拮取生活那些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細節,由點到面,以小見大,見一斑而窺全豹。

              夏衍的《包身工》反映的好幾萬包身工受騙受壓遭辱的悲慘命運。幾萬人不可能都寫全,因而選擇了“蘆柴棒”等幾個典型來概括全體。而對“蘆柴棒”的遭遇便選擇了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細節來反映。下面就是“蘆柴棒”有病時所遭受的折磨:

           

               “假病!老子給你醫!”

              打雜的一手抓著“蘆柴棒”的頭發,狠命地把她提起來往上一摔。“蘆柴棒”手腳著地,打雜的跟上去就是一腳,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腳。可是打雜的很快就停止了。據說那是因為“蘆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腳趾。打雜的惱了,順手奪過另一個包身工正在抹桌子的冷水,迎頭潑在“蘆柴棒”頭上。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風,“蘆柴棒”遭了這意外的一潑,反射地跳起來。于是在門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瞧!還不是假病!病了會好好地爬起來?一盆冷水就醫好了!”  

           

          引文中有兩個細節:一是“蘆柴棒”橫遭毒打的慘狀;一是老板娘的毫無人性的惡毒語言。兩個細節形成十分強烈的對照,從“蘆柴棒”的身上折射出無數包身工的慘痛遭遇和悲怨莫申的不幸。毫無疑問,這兩個細節頗具“見一斑而窺全豹”的威力,那樣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3)選擇細節要有明確的目的

              細節在敘事記人的作品里,主要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主題思想。因此,要以人物和主題思想為中心選擇細節,決不能無目的地為了“細節”而“細節”,這樣非但不能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反映社會本質意義的主題,反而會成為一堆蕪雜零亂的材料,毫無意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里有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細節,但它卻反映林沖思想的變化與發展。林沖被發配滄州以后,原是準備逆來順受,安于囚徒生活,以期刑滿歸家,與妻子團圓。可是高俅并不因此而罷休,派人追蹤到滄州,非把林沖置于死地不可。他們密謀把林沖調到草料場,交割手續完畢后,“老軍指著壁上掛著的一個大葫蘆,說道:‘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料場投東大路去,二三里便有市井’”,此后,作者一再重復“大葫蘆”這個細節,來表現林沖的思想性格。從林沖“把花槍挑著酒葫蘆”去買酒,仍“把花槍挑著酒葫蘆”回到草料場,發現“兩間草廳被雪壓倒”,無處存身,便“把被卷了,花槍挑著酒葫蘆”來到了山神廟,這時:

           

               林沖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早有五分濕了,和氈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地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  

           

          作者不厭其地重復酒葫蘆這個細節,究竟想說明什么?道理很明白:林沖接受這個酒葫蘆,說明他甘心接受這種生活,也安于這種生活。他為了喝酒取暖,用花槍挑著酒葫蘆風里來雪里去,并無半點牢騷、一句怨言,加上他在山神廟提著酒葫蘆渴酒時的那種心安理得的情狀,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他逆來順受、安于囚徒生活的心理狀態。直到草料場被燒毀,又殺了陸謙等三人,進亦無路,退亦無路,真正到了有家難奔,有國難投,這才丟掉了酒葫蘆,表明了他與現狀的決裂,思想上有了急劇的變化和發展,下決心投奔梁山。由此可見,作者選擇酒葫蘆這個細節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主題時的重要意義。

          三、形象,不單指人物形象,它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可以說世上萬物都有它的形象。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刻畫的是松樹的各種形象:

           

               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壁的隙縫,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 

           

          ,在半空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雨中登泰山》)  

           

          在作者的筆下松樹的形象是多姿多采的,同樣,在作者的筆下就連山的巖石的形象也是多姿多采的:

           

               別具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巖巖”,注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越發給你這種感覺。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一動不動,堵住你的去路。  

           

              以上兩段文章,寫的是自然界的景物,描繪了松樹和石頭的姿態各異的諸多形象,它們清楚地告訴我們,形象,不單獨指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之外,還有許多別的形象。下面一段文章則是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互相配合交融的情趣橫生的畫面,讀后可以加深理解形象的多樣性:

           

               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直立,枝葉茂盛;另一棵卻長成奇異的S形,蒼虬多筋的樹干斜伸向溪中,我們都稱它為“駝背”。更特別的是它彎曲的這一段樹心被燒空了,形成丈多長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頑強地活著,橫過溪面,昂起頭來,把濃密的枝葉伸向藍天。小時候我們對這棵駝背榕樹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當作一條“船”。幾個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鑼鼓,以竹竿當槳七上八落地劃起來,明知這條“船”不會前進一步,還是認真地、起勁地劃著。在兒時的夢里,它會順著溪流把我們帶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繞過燃燒著火紅杜鵑的山坡,穿過飄著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樹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遠很美麗的地方去……  

              四、細節和形象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細節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們講這個作用之前,先學習下面兩段有關這方面的精彩論述:

           

               反復不厭的、耐人尋味的是真實的生活在細節,是家常里道,是人情世態,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是詩一般的意境,畫一般的場景,樂曲一般的音韻,是甘泉一般的味道,是豐富多彩的人生,是人生的情操、理想、道德,也即是生活的美。作品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存留,傳遠。

              細思《紅樓夢》的藝術魅力,是不是這樣?我以為是的,作者通過榮寧兩府,寫了整個人生,整個社會風貌,是歷史家無法完成的“人生史”、“風俗史”。他刻畫人物,塑造典型,并沒有怎么用當時的“大事”,他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家常里道,也即是生活細節來完成的。也正是這些生活細節把人寫得活靈活現,把讀者帶到生活場景里去,和書中人物一起生活,一起喜怒哀樂。這樣的作品,只讀一遍行嗎?這種作品,時間越遠越感新鮮,她的藝術價值也越寶貴。(韓映山:《作品中的細節》--從《綠葦叢中》談起)  

           

              引文的第一段旨在說明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而把“真實的生活細節”擺在許多因素之首,從而強調了“真實的生活細節”的重要性。第二段是用《紅樓夢》作例證。《紅樓夢》“寫了整個人生,整個社會風貌”,“刻畫人物,塑造典型”,主要是通過“生活細節來完成的”,這是人們公認的事實。這個事實有力地證明了上一段看法的正確性。通過上面引文,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文學作品里,細節雖小,但作用卻很大。記敘文描寫人物的時候,雖然不象小說那樣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完整的人物形象。既然記敘文寫人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故事情節,那么它也象小說那樣有細節描寫,因為故事情節是由一連串的細節構成的,沒有細節,也就談不上故事情節。因此,細節的典型與否,決定著故事情節的好壞,從而影響到人物性格的塑造。可見,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對于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通過上面的引文和分析,我們明白了細節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的重要作用,那么,我們應該聯系實際,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有關課文,是否能找到類似的例子呢?毫無疑問,細心的同學肯定能找到不少這樣的例子,下面一段文章就是這樣的例子: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們 

           

          還看到一些女人到這榕樹下虔誠地燒一疊紙錢,點幾炷香,她們懷著怎樣的心愿來祈求這榕樹之神呢?我只記得有的小孩面上長了皮癬,母親就會把他帶到這里,在榕樹干上砍幾刀,用滲流出來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處,過些日子,那些癬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難忘的是,每當過年的時候,老祖母都會叫我順著那“駝背”爬到樹上,折幾枝四季常青的榕樹枝,用來插在飯甑炊熟的米飯四周,祭祀祖先的神靈。那時候,慈愛的老祖母往往會躡著纏得很小的“三寸金蓮”,篤篤篤地走到石橋上,一邊看著我爬樹,一邊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而我雖然心里有點戰戰兢兢的,卻總是裝出毫不在乎的樣子,把折到的樹枝得意地朝著她揮舞。(《故鄉的榕樹》)  

           

          這段文章中通過細節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母親和祖母。對母親只用了一個細節,即用榕樹液汁治病,來描寫母子深情,而對祖母則用了三個細節:“三寸金蓮”(借代)、“篤篤篤地走到石橋上”、“嘮嘮叨叨地囑咐”,三個細節組合在一起,對老祖母的刻畫,不僅有形有聲,而且還可以想像出她的神情姿態,慈祥關愛備至的情狀,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一個好的細節,往往會使作品生輝,讀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懷。下面的例子就是這樣:

           

               有幾回,鄰舍孩子聽到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孔乙己》)  

           

          凡是讀過《孔乙己》的人都忘不了這個細節。有時聽到“多乎哉?不多也。”便會想到孔乙己“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這個細節;如果我們先說后面這個細節,讀者便會立刻想起前面那句話。可見這個細節如此生動、典型,以至于由這個細節就能想起孔乙己的整個形象。

              五、閱讀下面例文,回答文后題:

           

          故  鄉   行

           

          高一  吳 瑩

           

              我曾經努力構想位于黃土高原上的故鄉--陜西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但在腦海中閃過的只是一望無際的黃土,倚山而造的窯洞和電視里頭扎白毛巾、腰系紅腰帶的陜北漢子敲打腰鼓的畫面。再有就是茅盾筆下的白楊樹。

              當我踏上這片黃土地時,才發現故鄉與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我沒有看到久仰的白楊樹,不知是時間的變遷還是位置的不同,路兩邊都是一棵棵更高更大更筆直的泡桐;這里也沒有漫天的黃土,有的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玉米地,一排排磚房和并不十分罕見的兩層小樓。但--也有那居住過幾輩人,風吹雨打上百年的老窯洞,黃土做底席做面的土炕……

          重 返 大 自 然

           

              媽媽曾問我此次回家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脫口而出:“城里的孩子真可憐。”我們每天在高樓大廈間往返,在兩點一線間循環,早已忘記了“大自然”三個字的含義。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立春,什么時候立秋,我們只能憑裙子與大衣來感受冬夏的區別,至于二十四個節氣,更是說不上幾個。

              故鄉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只有片片綠地,每天大自然都給人新異之感,從樹,從草,從莊稼,都能使人感到變化中的大自然的美麗。

              記得早在立秋的前幾天,大人們便不時地議論起立秋,我卻不知道立秋有什么意義,在城市中,沒有人會注意這一天。而對于以種種地為主的故鄉人,它似乎十分重要。出于好奇,八月七日這天晌午,我站到村口,想“看”秋。

          或許出于巧合,那一天果然不同一般。上午天空還是蔚藍色的,可中午過后,遠天驟然被黑云吞沒,陽光也在不知不覺中隱沒了。緊接著狂風大作,玉米地一下子變成了綠色的海洋,掀起陣陣波浪,后浪擁著前浪,前浪抵著后浪,一浪高過一浪;前面的波浪像“海灘”翻卷著,拍打著。撲撲啦啦的聲音時而遙遠,時而切近,仿佛大自然正在朗誦一首抑揚頓挫的詩。

              不 

           

          一會兒,雨點劈劈啪啪地落下來,打在葉子上,匯成細小的水流,順著葉脈流下去,濕潤著土地。雨越下越大,眼前如煙似霧,只有一片朦朦朧朧的綠。

              不知什么時候,雨過天晴。眼前,一些玉米已傾倒,給人以慘淡之感。這些倒下的玉米似乎在貪婪地吮吸著雨水。我雖然沒有看到秋收時的勞動場面,但我能體會出勞作一年的農民汗水的價值。這天之后,果然秋高氣爽,夏日的炎熱無影無蹤。

              秋,就這樣翩翩而至,沒有香山紅葉絢麗的裝扮,沒有秋游人群的喧鬧,卻給農民以豐收的希望,也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八  仙  桌

           

              七年前回故鄉,由于年幼,很多東西都不記得了。只有那倚山而造,極具自然風格的老窯洞仍然記憶猶新。今年再回故鄉,由于多年的風吹雨打,窯洞已為數不多,人們早已住上了磚瓦房。但原來在窯洞中最實用的家什也一同搬了進去,尤其是那古老的八仙桌。

              八仙桌就是與現在方桌大小相同的木制方桌,配上兩把高背椅子,放于正廳當中,上面放有茶杯、茶壺,用以招待客人。以它的造型,與其說古樸,不如說笨拙,放在窗明地凈的磚房中更是礙眼。然而這里家家都不會少了它。每次走親戚時,由于我遠道而來,當然被讓為上座。主人總是用抹布把本來由于年代久遠就光得發亮的桌椅,使勁擦一遍,然后讓座,倒茶。可每次令我受不了的是椅子太高,腳挨不著地,又不敢來回亂晃,只好僵硬地懸著。每次告辭時,小腿都酸疼酸疼的,幾乎要站不住了。還有些人家的椅子,椅腿長短不一,那難受勁就甭提了。

              有一次到一位姓錢的親戚家去,老遠就看見他家氣派的兩層小樓。門上除了對聯外,還有一塊寫有“寧靜致遠”的匾額,讓人一眼看出主人的修養。走進院子,里面更是花草有致,五彩繽紛。小樓下三間、上兩房,加一個曬麥場,有樓梯盤旋而上,白墻紅瓦,美觀實用,我不禁羨慕起來。然而當我步入正廳,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在幾張方凳中間,一張為我所熟悉的八仙桌躍入眼簾,灰紅色的桌面斑斑駁駁,桌腿的漆都掉光了,露出黃白色的木頭。兩張椅子更是陳舊。望著雪白的墻壁與陳舊笨拙的老桌,想著門口“寧靜致遠”四個大字,我不禁又在心里嘆氣了。那天我依然拖著僵硬的小腿跨出那氣派的大門。

              這以后我開始害怕看到這八仙桌子,仿佛白布上的墨點那般刺眼。故鄉的人哪,你們連祖祖輩輩居住的老窯洞都舍棄了,難道就扔不掉一張桌子嗎?

              這就是故鄉,典型的中國內陸農村,有農村美麗的田園風光,有它多年來的保守,也有它初步的開放。不知下次回故鄉,故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愿它保留那份自然美,舍棄那份陳舊。

              問題:

              1、本文“重返大自然”一節,通過細節描寫,塑造了什么形象?

              2、本文“八仙桌”一節,作者在不同的場合都寫了“八仙桌”,想說明什么呢?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塑造了秋的形象。秋天也有形象?是的,有。但似乎有點新鮮之感,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春、夏、秋、冬這些節氣在感覺上都能明顯地感受到,但在視覺上似乎比較抽象。本文的作者不僅感受到了秋,而且也看到了秋。作者對立秋這個細節所作的細致的描寫,尤其是對玉米地這個“綠色的海洋”的波浪的描繪,再加上對秋雨那種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的刻畫,真實具體,生動逼真地塑造了秋的形象。作者從這里看到了秋,自然是種幸運,一份不可多得的喜悅。

          2、“八仙桌”是故鄉諸多變遷中的一個不變的細節,作者緊緊地抓住了它,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它,旨在說明故鄉的人們某種程度上的保守。這個細節描寫給人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對此,作者有如下的感嘆:“故鄉的人哪,你們連祖祖輩輩居住的老窯洞都舍棄了,難道就扔不掉一張桌子嗎?”這個感嘆還可討論。家俱擺設,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家里擺張八仙桌,大江南北,相當 

           

          普遍,說明這種文化傳統深廣而持久。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而凝聚不衰,正是得力于這種種深廣而持久的文化傳統。因此,好的文化傳統不能輕言丟棄。

           

          [記敘文寫作專題:形象和細節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自我新形象》教案

          2.抓住細節教案

          3.專題復習——仿寫教案

          4.教學設計和教案模板

          5.寫人記敘文寫作指導教案

          6.小學環保專題教育教案

          7.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8.高三歷史專題復習教案和測試題

          9.環保教育專題活動教案

          10.狀物類文章專題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 综合色婷婷在线播放 | 亚洲一本之道精品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