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17比大小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一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6-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比大小

          一、 教學內容

          二、 教學準備

          課件、每同桌兩人準備4只兔子、4只小羊、5只小熊、3只小猴的圖片、以及一張粘貼表。

          三、 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選擇

          (一)  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以及部分學生已經模糊地知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認識“=”“>”、“<”這些符號,而是讓學生理解“>”、“<”、“=”含義以及學會運用這些符號。教材提供“猴子分水果”的情境過于簡單,比較大小的素材過于單一。所以筆者大膽舍棄原主題圖,創設了森林里4個家庭拔河比賽,豐富了比較大小的素材,讓學生充分感受比較“大小”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確定的學習目標是:

          1、在“動物拔河”比賽中,通過讓學生整理、比較,探索出由比物體數量的多少到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在情境中使學生認識符號“>”、“<”、“=”及其含義,會根據所出示的“>”、“<”、“=”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二)  教學策略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觀,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凌亂的小動物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在“公平”與“不公平”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從而理解“=”“>”、“<”的真正含義。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參與教學的快樂與成功,把學生真正推倒了學習主體的地位上。

          四、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境,感知物體多少。(課件)

          1、 出示情境:小朋友們,今天森林里要舉行拔河比賽,你看都有哪些小動物家庭來了?

          2、 數一數:他們各個家庭來了幾只呢?

          3、 理一理:現在這些小動物就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想請幫忙把每個家庭的運動員們整整齊齊排好隊伍?(同桌發一張粘貼表,下圖)

          森林拔河比賽

          4匯報:讓整理又對又好的小組介紹自己的經驗。(學生用的是圖片)

          森林拔河比賽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森林拔河比賽

          兔          兔 兔 兔

          羊 羊 羊 羊

          熊 熊 熊 熊 熊

          猴 猴 猴

           

          二、合作操作,感知數的大小。

          1、 同桌設計比賽方案。

          剛才我們已經整理出了4個家庭,那么哪個家庭和哪個家庭比呢?請同桌兩人商量一下,來說說誰和誰比。

          2、 反饋匯報,教師板書。(學生能說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小兔家--小羊家     方案二:小兔家--小熊家

          方案三:小兔家--小猴家     方案四:小羊家--小熊家

          方案五:小羊家--小猴家     方案六:小熊家--小猴家

          3、 認識“=”

          (1)在這么多種方案中,你覺得哪一種最公平?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樣多,都是4,最公平。

          (2)你怎么知道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樣多呢?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

          (3)像這樣兩個物體一樣多,在比較的時候就可以用什么符號來連接。教師并板書“=”。并跟讀“4=4”。

          (4)讀一讀“=”,說一說“=”樣子,寫一寫“=”。

          (5)你還能“=”來說一說嗎?

          4、 認識“<”“>”

          (1)在比較大小的時候,除了“=”外,你還認識哪些符號?

          【備選】若學生能說出“<”“>”,教師直接讓學生說說哪兩個家庭比賽可用“<”或者哪兩個家庭比賽可以用“>”?

          若學生不能說出“<”“>”,教師可以出示其中一個方案,如:小熊家和小猴家比賽,公平嗎?為什么?引出“<”“>”。

          (2)你怎么知道誰多誰少?進一步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同時引出數字之間的比較大小。同時板書“比大小”的式子。

          (3)學生說說“<”“>”的形狀,并指導書寫。

          (4)誰能用“<”“>”來說說兩個數之間的關系?

          5、進一步認識“=”“<”“>”。

          讓學生觀察板書的算式,小組討論發現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小數在前用小于,相同數間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6、討論:假如你是小羊家的一員,你希望和哪個家庭進行比賽?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識。

          1、補充練習。

          左邊擺2個梨,右邊擺1個蘋果。填(  )○(  )

          左邊擺4朵花,右邊擺4個梨。  填(  )○(  )

          左邊擺3個蘋果,右邊擺5朵花。填(  )○(  )

          2、5>()

          3、在方框中畫圓圈。

                         <                   <

          4、這里有1、1、2、3、4、5、=、>、<一些數字和符號。用這些數字和符號組成各種不同的式子。

          四、課堂總結。

          1、讓小朋友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2、教師加以概括: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關系符號“>”、“<”、“=”來表示,進行比較時可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創設森林拔河比賽讓學生倍感親切,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數數、整理出需要比較大小的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較兩個物體數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對應,讓學生通過整理既復習了前單元“比多少”的基本方法,又為下面教學比大小做好鋪墊。

          讓學生說一說哪里見過“=”,不僅鞏固了“=”的意義,而且

          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關注學生現實學習起點。

          “<”“>”的區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它們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區別并加以概括。

          開放題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去想,不要求學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正確的即可,使學生初步體驗到結論的不確定性。

          五、 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認識“=”

          師:誰也能用“=”來說一說?

          生1:1=1、2=2 、……

          生2:1+1=2

          生3:5-2=3

          生4:學邊拿出自己的手,邊做手勢邊說,一只手+一只手=一雙小手。

          生4:爸爸+媽媽=我。(學生哄堂大笑,但生4仍然很自豪的坐下)

          生5:我姐姐說:努力+聰明=成功

          ……

          【片斷二】認識“>”“<”

          師:除了“=”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數學符號是比較大小?

          生1:“>”“<”

          生2:“+”“-”

          生1:“+”“-”不是比大小。“>”“<”才是比大小的。

          師:說的很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還可以用“>”“<”。誰能說說哪兩個家庭比賽可以用“>”或者“<”?

          生3:小兔和小熊家比賽,小熊家多1只,所以小熊家贏了。

          師:你怎么知道小熊家多呢?怎么看出來的?

          生4:5>4(教師板書)

          生5:小熊和小猴家比賽,也是小熊家贏。5>3

          師:那么誰輸了?為什么?

          生(齊):小猴家輸了,它少一些。教師引導出3<5

          ……

          生8:老師我覺得4只小兔和3只猴子比賽,不一定小兔贏了?因為小兔子人小沒力氣,小猴有力氣的。

          生9(很興奮):小兔子力氣小。那它就輸了。4<3??

          很多學生都笑了

          師:剛才生8和生9考慮很全面,不僅想到個數還想到誰重一點,很厲害。(教師豎起大拇指表揚)。如果比較誰多誰少的畫,4還是(   )3。

          ……

          六、 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做數學、用數學,這也是新《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運動會素材,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家庭拔河比賽。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進入有趣的情境,展開了 “數一數”“理一理”“擺一擺”“比一比”活動中,將“=”“>”、“<”的教學滲透倒學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

          2、留給更大空間,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這節課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體會。在課堂實踐中,加強教學過程中學生想、說和做的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實踐操作的能力。為此,我努力創設民主、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積極地探索知識海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當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比較兩種動物的多少時,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能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3、建立對話的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在這節課中教師、同學的交流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實現平等對話。如: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用到“=”嗎?學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師并沒有阻止學生有創意的回答,而是建立對話的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

          從練習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走過場,而是互相探討著、交流著。對于“5>□”,學生剛開始答得比較散,后來有學生就說:我能一次說幾個答案。還有學生說:我能全說出來。于是學生開始交流、討論、總結。然后:“1<()<5”,學生有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到討論中來,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我先讓學生猜一猜,在分析交流。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有深度,智慧的火花在平等的教學環境中不斷閃爍。可見,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才能放開學生思維的束縛,給學生一個想象的廣闊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有更深入的發展。

          4、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這節課中教學時間顯得比較緊張,原因是學生在動物的體重上停留一段時間?比如有部分學生覺得拔河不僅和動物的個數有關,而且和動物本身的重量也有關。4只小兔有可能小于3只猴子,4<3?學生剛剛建立“<”“>”概念又模糊了。是不是在設置情境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動物個數以及重量之間的微妙關系,比如:小兔子最輕,數量也最少(3只),小猴子3只,小羊4只,小熊5只。動物的個數隨著動物的重量而增多,這樣能否避免片斷二中的尷尬呢?這個問題還值得我進一步去探索與實踐。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综合久久免费视屏 | 亚洲高清电影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图片区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AV不卡网站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午夜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