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算乘法(進位)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三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3-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有下圍棋的錄像或畫面);

          多個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張上一個算式)。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呈現下圍棋的錄像或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或戰績)。

          放大棋盤,讓學生觀察棋盤結構。使學生了解到: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接著,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討計算方法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約有400個交叉點,但它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要求。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夸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并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練習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可以讓幾個組的學生做前2道,另幾個組的學生做后2道題。

          完成計算后,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解決問題。

          請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

          完成后,請學生向全班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游戲。

          貼出寫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語言描述菜園里收南瓜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助菜農收南瓜。

          讓學生自由選擇卡片,算對的就收獲了這個南瓜。

          完成后,先檢查是不是算對了,再比一比哪組學生收獲的南瓜多。獎勵優勝組。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

          整理和復習

          教學目標

          1、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歸納、整理能力。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呈現故事,提出問題

          1、老師講“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

          猜一猜,聽完這個故事用了多少時間?(1分52秒)

          這么短的時間卻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聽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感想?

          2、這個小故事在書上68頁,想一想,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學生討論,匯報

          二、歸納知識

          1、小組內交流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和方式,并進行整理

          2、小組代表匯報,大家進行評判。

          三、鞏固拓展

          1、基本練習

          練習十七 1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2筆算練習   注意方法和書寫

          2、嘗試編題并解決問題

          請學生尋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筆算乘法解決問題的例子,由小老師親自請學生回答。

          第六單元  面積

          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概念

          1.讓學生猜教師身高,師生交流,由此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關于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來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

          3.指出:用它們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

          4.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在這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們的課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們的課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②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③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見下圖),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問: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4)運用“面積”這個術語,敘說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

          2.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①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

          ②請學具來幫忙。給出三種學具(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讓學生選擇。

          ③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

          解決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①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

          ②啟發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3)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4)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定,并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兩人互相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已畫好練習本大小的格子),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

          三、鞏固概念

          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即課本第75頁的數學游戲)。

          啟發:你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更有趣的圖形嗎?展示學生的作品,啟迪思路。

          學生動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課小結(略)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亚洲一区国产二区三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