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
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圖表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出示下表: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
面積
(1)說說常見的長度單位的名稱,以及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
(2)說說面積單位的名稱,以及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學生展示的推導過程,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演示實物──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紙畫上100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來)
3、揭示課題:這課我們學習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自主探索 驗證猜測
1、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問: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認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認為是100,也有可能認為是1000。)
2、 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或推論嗎?
(學生獨立或小組討論推導,自主探究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師巡視,加以指導)
3、全班交流:誰再來說說,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計三種說法)
①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中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一排能擺10個,能擺10排,擺10層,一共能擺10×10×10=1000個,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電腦展示這種思考,然后請每個學生都把推導過程相互說一說。)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頭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①學生獨立思考,并組織語言準備交流,然后請1-2名學生說說推導過程。
(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頭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補全表格,繼續填寫: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
面積
體積
①總結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②說說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
③怎么來記憶它們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
三、鞏固深化
1、辨別
有一個小朋友計算出一只微波爐的體積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單位,他是這樣換算的:
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換算得對嗎?
(引導學生認識:①單位換算的方法;②聯系實際分析換算的合理性,促進數感的發展。)
2、 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和第31頁的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
3、 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 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進一步明確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5、實際應用:
①一種汽車的油箱,從里面量長80厘米,寬60厘米,高50厘米。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②在一個杯中放滿水,如果放入一個大鐵球和一個小鐵球,水會溢出12毫升,如果放入一個大鐵球和四個小鐵球,水會溢出24毫升,你能計算出大鐵球的體積嗎?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換算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 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學反思】
教學中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與本節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創設、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引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顯得自然樸實,真實有效。
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進率和建立相應的空間觀念是教學的難點。教學站在新的課程標準的高度,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出發,在復習中感知,在觀察中大膽猜想,在課件的演示和計算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經歷了從舊知到新知,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同時,把課件的演示、學具的觀察與擺一擺,數一數緊密的結合,學生在掌握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同時,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注重要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在舊知識的復習中趣味引入,在知識和情感態度兩個方面,為新的認知結構的建構奠定了基礎;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觀察與計算中驗證,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構建,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同時,對課件的使用簡潔明了,體現了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