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相遇問題》
2、教材分析及學生特點:
相遇問題是和人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數學的知識。本課研究兩個物體在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系。在這之前,學生已掌握的是關于一個物體運動的情況,了解了速度、時間、路程的相關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欠缺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3、設計思想及理念
設計思想:
(1)注重生活資源與課堂資源的整合,為學生創新奠定必要的認知基礎。
(2)注重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整合,為學生創新提供另一條思考的路徑。
理念:
(1)注重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教師通過書本、網絡所提供的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4、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相遇問題的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掌握解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分析、概括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形成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培養人人參與學習和自覺把數學知識應用實際生活的意識。
B: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
5、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相遇問題的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掌握解題方法。
難點:掌握相遇問題的出發時間、出發地點、運動方向、運動結果的知識要點及相互關系。
6、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 復習舊知,引發聯想
畫面演示,畫外音敘述:
這是一列貨車,每小時行5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4小時能行多少千米?
這是一列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4小時能行多少千米?
請學生談談對這兩道題的想法。
2、 學生表演,理解概念
剛才,大家對前面的知識掌握的很好,今天,我們就要在速度、時間、路程關系的基礎上,研究稍復雜的行程問題(師板書課題)。在學習新課之前,有四個詞,請同學們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單獨思考,用雙手演示進行理解,也可以兩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閃動出現:相對、同時、相遇、相距
(1)請學生用動作和語言把這四個詞的意思表演出來。注意:相遇與相距的區分。
(2)老師敘述,學生表演。
兩個小朋友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5分鐘時,兩人相遇了。
提問:問這兩位同學,每人走幾分鐘,再問大家,他們同時走了幾分鐘。
(二) 嘗試探索
1、出示例題
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鐘走65米,小麗每分鐘走7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 提出問題
看到例題,你會想到什么問題?
師生對問題進行篩選,重點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 他們兩1分鐘走了多少路?2分鐘呢?3分鐘呢?
(2) 4分鐘的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
(3) 他們相遇時,小強和小麗所走的路程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關系?(讓全班同學閉上眼睛思考)
3、 列式討論
(1) 請同學用算式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要能說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兩種思路:
第一種:65×4+70×4
第二種:(65+70)×4
4、 認識速度和
題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現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誰能給這個和,起個合適的名字呢?
5、 質疑
“對這道題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問題嗎”
(三) 鞏固發展
1、 基本練習
(1)兩只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兩船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2)五(1)班舉行一個“藝術節”,分配小紅和小麗兩名同學折紙鶴,小亮折紙花,小紅平均每小時折20只紙鶴,小麗平均每小時折25只紙鶴,小亮平均每小時折18朵紙花。這三個同學一起折了2個小時,正好完成任務。一共折了多少只紙鶴?
2、看圖說題,列出綜合算式。小組討論,一人說題,其他人列式。
3、 游戲
再請兩位同學表演,并提問兩人相對而行可能出現什么情況?
(1)兩人相遇;
(2) 行走一段未相遇;
(3) 相遇后繼續行走。
給兩位同學帶上不同的頭飾。頭飾上標有65米、70米字樣,分別表示速度。
教師一邊敘述,一邊出示5分鐘時間的牌子。
(1) 小紅和小麗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紅每分鐘走65米,小麗每分鐘走70米,兩人走了5分鐘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2) 小紅和小麗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紅每分鐘走65米,小麗每分鐘走70米,兩人走了5分鐘時還相距200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3) 小紅和小麗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紅每分鐘走65米,小麗每分鐘走70米,見面后兩人擦肩而過,5分鐘時又相距200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