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方法的幾點體會 (人教版)

          發布時間:2016-5-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深度挖掘,于“簡單”處追問 

          日常教學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順利地進行一些數學活動,教師很滿足這種“簡單順利”的狀態,便很快進入下一個預設的環節。在講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沒有照本宣科,作簡單的比較和推導,而是追問了兩個問題:①為什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有的在比劃,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許多教師認為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簡單”,但操作后的追問更有意義。傳統的教法是目標直指公式的推導和應用,極少有人去想為什么這樣做,對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膚淺。而這兩問促使學生將外在操作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更為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在嘗試后導問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完成,發現問題后再引導。如二年級《認識直角》一課,教師組織學生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巡視時發現學生畫的直角是一條水平面而另一條邊豎直時,教師風趣地問道:“直角都一定是這個姿勢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又畫出了一些不同“姿勢”的直角,從而對直角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在起始階段探問 

          學生初次接觸某一知識或方法時,適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難點處以探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四年級教學分數的意義時,“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占全長的幾分之幾?”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結論:無論是4米還是40米,平均分成4段,每段都是占全長的四分之一。這樣,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培養了他們認真思考的學習態度。 

          四、在關鍵處點問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或記憶力不夠持久。教學時,教師可在關鍵處進行提問,以突出重點。如“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怎樣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后,教師可提問:“質數最多有幾個因數,合數最少有幾個因數?”提問他們從中發現了什么,以加深對質數合數概念的理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视频精品人 | 亚洲v欧美v日韩v中文字幕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网站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亚洲А∨天堂AV网在线 | 欧美亚洲中文高清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