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西學校:張曉瓊
說教材
《條形統計圖》是西師版實驗教材,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本課是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用1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重點教學1格表示多個單位,深化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根據統計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分析,體會條形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感受其優越性,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系統學習統計知識作準備。
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對數據的統計過程有所體驗,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另外,四年級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喜歡探究一些新的東西,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
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材和四年級的學生實際,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例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根據要求完成條形統計圖,能根據條形統計圖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方法與過程:使學生經歷觀察統計圖、用條形表示統計數據,并進行簡單分析的過程,體驗描述數據的不同方式。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認識條形統計圖、確定1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2、根據要求在方格紙上完成條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準確找出統計數據在縱軸上的刻度位置。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
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
說學法
根據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學法指導重在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知。
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主要由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生活化”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上課開始,我以四年級興趣小組人數統計表和統計圖作比較,引導學生知道哪種更直觀、形象。隨后出示三張統計圖,讓學生了解統計圖在各領域用途非常廣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嘗試學習,探究新知
教學的主要階段,是制作條形統計圖。在這一教學環節,有兩個教學重難點:第一個是要解決如何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即由一格表示1個單位到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第二個是要準確找出統計數據在縱軸上的刻度位置。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讓學生嘗試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一格表示一個單位,去體驗帶來的困難,引導學生經歷為什么要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情況,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比較,在實踐中領會,在操作中感悟到應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合適,體會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勢。
教學例2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外,側重更大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時,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勢顯而易見。讓學生經歷如何處理“7500kg”這個數據。
大家來找茬這個環節主要是一些容易出錯的地方,讓學生加強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了解之后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讓學生要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一格究竟表示多少個單位才合適,畫出來才美觀,便于操作,看起來更直觀。
課堂練習一,我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發現,一是觀察縱軸,明確1格代表多少萬噸棉花;二是觀察橫軸上直條間的年數,把握棉花產量的變化情況;三是設計一個開放的問題,從統計圖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
(三)歸納梳理,課后延伸
這節課最后我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讓學生梳理和歸納本課的知識內容,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四)布置作業
準備了一道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統計學校各年級學生人數),讓學生有興趣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