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閱讀理解附答案

          時間:2024-07-24 13:30:14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閱讀理解附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閱讀理解附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閱讀理解附答案

            對于地球上水的來源,科學界一直存在著多種假說和理論。

            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已經存在的。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組成地球的物質中就包含了一定量的水。這些水可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礦物質中,也可能被包裹在巖石內部的微小孔隙里。隨著地球內部的地質活動,如火山噴發、巖漿活動等,這些深藏在地球內部的水被逐漸釋放出來,形成了地球上最初的水圈。

            另一種假說則認為,地球上的水是由外太空的彗星和小行星帶來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它們撞擊地球時,會帶來大量的水。小行星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水,它們在與地球的碰撞過程中,將水留在了地球上。科學家通過對彗星和小行星的研究發現,它們中的水的化學成分與地球上的水有相似之處,這為這一假說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水是通過太陽風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太陽風中含有大量的氫原子,當它們與地球大氣層中的氧原子結合時,就可能形成水分子,進而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逐漸積累形成地球上的水。

            然而,要確定地球上的水的確切來源,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各種假說都有其合理性和證據支持,但也都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和爭議。

            1. 下列關于地球上水的來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水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已存在于組成地球的物質中

            B. 水是由外太空的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

            C. 水是通過太陽風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相互作用產生的

            D. 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答案:D

            解析:文中提到了地球上的水的來源有三種假說,分別是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由外太空的彗星和小行星帶來、通過太陽風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相互作用產生,A、B、C 選項分別對應這三種假說,都是正確的,所以 D 選項不正確。

            2. 彗星撞擊地球可能帶來大量的水,原因是( )

            A. 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

            B. 彗星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

            C. 彗星體積巨大

            D. 彗星速度很快

            答案:A

            解析:文中提到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所以當彗星撞擊地球時會帶來大量的水,A 選項正確。

            3. 文中提到確定地球上水的確切來源還需要( )

            A. 更多的假說

            B. 停止爭論

            C. 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D. 觀察更多的彗星和小行星

            答案:C

            解析:文中最后一段明確指出要確定地球上的水的確切來源,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C 選項正確。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閱讀理解附答案】相關文章: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說明文閱讀答案09-18

          校門閱讀理解附答案05-07

          《落葉》閱讀理解附答案11-29

          子規閱讀理解附答案01-03

          醫者的閱讀理解附答案01-06

          雨閱讀理解附答案04-24

          《孔乙己》閱讀理解附答案03-19

          頤和園閱讀理解附答案02-20

          海燕閱讀理解附答案04-18

          父親閱讀理解附答案01-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 亚洲欧美国内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