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

          時間:2021-02-02 12:29:36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

            “終身校長”梅貽琦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

            梅貽琦,字月涵,幼年熟讀經(jīng)史,在南開受新式教育,喜讀科學,在美初習電機工程,任教清華后專研物理。任清華留美學生監(jiān)督時卻又重溫中國經(jīng)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觸體會中,融合中西學問之精華。

            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園任教,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見恩師張伯苓,表示對教書沒有什么興趣,想換一個工作。張伯苓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沒有興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書!”他的夫人韓詠華感慨地說:“月涵照老師的教導老老實實地回到北京,繼續(xù)在清華任教。……這可倒好,這一忍耐,一輩子下來了。”

            梅貽琦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理科和工科,執(zhí)教清華初期,教的是物理、數(shù)學、英文等課程。梅貽琦早年的學生浦薛鳳回憶說:“本人于民國三年夏考入清華后,梅師曾授予數(shù)學一課,講話特別緩慢,解釋非常明白,聯(lián)系認真,而態(tài)度和藹,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猶歷歷如昨日事。”

            后曾執(zhí)教清華大學土木系的施嘉煬回憶說:“我于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yù)備學校,在高等科二年級學習時,梅貽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學老師。現(xiàn)在回憶起來,梅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關(guān)心的,他經(jīng)常在實驗室里指導學生做實驗,并且總是以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為學生解釋課本上和實驗中的疑難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為榜樣,言傳身教,如春風華雨,潤物無聲。梅貽琦就是這樣,熏陶了一大批清華學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他以后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清華有驅(qū)逐校長的傳統(tǒng),從1928年到1931年,羅家倫等幾任校長像走馬燈,時間長者如羅家倫為兩年,短者兩三個月,有的派來的校長甚至連清華校門都進不了,被師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貽琦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出任清華校長,時任教育部長的李書華晚年回憶說:“民國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長的時候,正值清華久無正式校長,我急于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再三考慮,認為月涵最為適當。時月涵正在美國任清華留美學生監(jiān)督,我電其同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國務(wù)會議通過,以月涵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由民國廿年起,他繼續(xù)任清華校長達卅一年之久,是中國國立大學任職最久的校長。他對清華盡力甚多,貢獻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滿意的并不多;我為清華選擇了這位校長,卻是我最滿意的一件事。”

            “大師論”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貽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nèi)人才濟濟,群星燦爛,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學術(shù)和教育的進步。

            梅貽琦是國際學術(shù)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導“為政不在言多,顧力行何如耳”。他認為學校造就了人才是為了實用,“否則將是極悲慘的事”。梅貽琦提倡學術(shù)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shù)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有了他的這些主張,才有今日之水木清華。

            從1931年至梅貽琦逝世,他被稱為清華“終身校長”(晚年創(chuàng)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他沒有博士學位,也不像胡適那樣有名氣,為何能在大師云集的清華,長期治校而無反對者、驅(qū)逐者,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幽默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愿意倒‘梅’!”這正好印證了霍寶樹對梅貽琦的印象:“先生處理公務(wù)的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清正不茍,待人接物則謙誠懇切,和藹可親。其個人志趣高尚,嚴峻自持,平日不茍言笑,卻極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時偶發(fā)一語,雋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華所培養(yǎng)出來的多少人才之中,對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鍥而不舍的,已有幾人?目前從事于大學教育的人中,或負行政的責任,或主專門的講席,對所出身的學校,能如是其全神貫注契合無間的,能有幾人?不因時勢的遷移,不受名利的誘引,而能雍容揖讓與大學環(huán)境之中,數(shù)十年如一日,中國之大,又有幾人?”這三問便概括了梅貽琦校長終其一生的堅持與執(zhí)著。他的一生和清華大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清華大學的'學術(shù)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國教育家的風度。

            (選自劉宜慶《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有刪改)

            相關(guān)鏈接:

            ①對于學校時局,則以為應(yīng)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態(tài)度,以克盡學術(shù)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yīng)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yīng)于此注意也。(梅貽琦語)

            ②梅貽琦這個名字始終與清華大學聯(lián)系在一起,原因不僅在于他是歷任清華大學校長中任職最久的一位,更因為他是為形成清華校風貢獻最卓著的人之一。清華著名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自梁啟超演說中的引用之辭,而真正能夠?qū)⒅浞职l(fā)揮者則是梅貽琦。(《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記清華前校長梅貽琦》)

            (l)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梅貽琦學成歸國,到清華任教,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教學中,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埋頭苦干的

            精神贏得了學生的好評。

            B.梅貽琦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理科和工科,執(zhí)教清華初期,教的是物理、數(shù)學、英文等課程,

            是中國近現(xiàn)代僅有的通才學者。

            C.梅貽琦在清華久無正式校長的情形下出任清華校長,因其待人接物則謙誠懇切、和藹可親,

            志趣高尚、嚴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認可。

            D.梅貽琦是國際學樣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導多干事少說話,他平日不茍言笑,有時偶發(fā)

            一語,雋永耐人回味。

            E.梅貽琦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他以后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打下了基礎(chǔ)。又因晚年創(chuàng)辦了臺灣

            新竹清華大學,被稱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2)在清華執(zhí)教和擔任校長期間,梅貽琦身上體現(xiàn)了哪些人格魅力。(6分)

            (3)文中有許多引用的文字,請結(jié)合文章分析其作用。(6分)

            (4)梅貽琦“提倡學術(shù)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shù)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請聯(lián)系選文和現(xiàn)實就其中的一點談?wù)勀愕目捶ā#?分)

            參考答案

            12.

            (1)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B(yǎng)給1分;答A、E不給分。(B.“僅有的通才學者”于文無據(jù)且不正確。中國近現(xiàn)代有不少通才學者,梅貽琦是其中之一。A.“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教學中”與文本不符,原文第2段說梅貽琦到清華園任教,工作半年后,對教書沒有興趣,想換一個工作。E.因果關(guān)系分析錯誤。梅貽琦被稱為“終身校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清華任校長時間很長,且盡力很多,貢獻很大。)

            (2)①埋頭苦干的堅持與執(zhí)著精神;②志趣高尚,嚴峻自持,嚴謹治學;③對學生態(tài)度和藹,關(guān)心備至,誨人不倦;④不茍言笑,靜默做事;⑤處理公務(wù)實事求是,清正不茍,待人接物謙誠懇切,和藹可親;⑥對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誘引。

            (3)①直接展示傳主的精神,增強感染力,也為作者的評述提供了依據(jù)。如文中引用梅貽琦自己的話,對他的幽默性格有一個形象的展示。②間接顯示傳主的性格特點、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豐滿。如文中引用兩學生的話,從學生的角度展示梅貽琦作為老師的人格魅力。③真實生動、內(nèi)容充實,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讀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評價,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④豐富文章情節(jié)內(nèi)容。如引用時任教育部長的李書華的晚年回憶,讓我們明白了梅貽琦任清華校長的過程及推薦者對梅貽琦的評價。(答出三點給6分)

            (4)我認為梅貽琦倡導的文與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們沉思。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為什么能出現(xiàn)那么多的大師,就是因為梅貽琦那一代的學者,生于晚清,受過國學的基礎(chǔ)教育,“文”可謂扎實,又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質(zhì)文明,“理”可謂精通,他們是“文”“理”皆通、學貫中西的一代,加之當時較為寬容、自由的學術(shù)氛圍,所以大師云集,清華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而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和專業(yè)化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似乎越來越重視“精”和“專”,這當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專業(yè)化和方向性,但同時也導致受教育者視野的狹窄和思維的局限,學習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淪喪。因此,再很難誕生像那個時代那樣的通才和大師。因此,今天,我們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識教育。(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學生觀點明確,并能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原文及答案12-07

          清華的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題及答案12-25

          梅貽琦簡介閱讀附答案03-23

          琦君《春酒》閱讀答案11-08

          《春酒》閱讀答案琦君11-17

          梅閱讀答案10-13

          琦君方寸田園閱讀答案03-29

          白姑娘琦君閱讀答案09-08

          《母親的書》琦君閱讀答案06-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AⅤ综合第一 在线丰满视频网址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 日本在线婷婷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亚洲日韩国产天堂网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