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1-04 14:50:22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8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8篇)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1

            初三歷史知識點:早期國家的形成

            1、禪讓制和世襲制的比較

            統治者產生方式特點

            禪讓制民主選舉“天下為公”

            世襲制父死子繼“家天下”

            2、為什么說《漢謨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隸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規定了奴隸主對平民和奴隸所享有的特權;②法典規定了奴隸可以買賣、抵債,使奴隸買賣合法化;③在法典中,奴隸的生命和安全毫無保障。④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⑤法典保護商人和高利貸者的利益。

            3、《漢謨拉比法典》對當時的意義:是國家出現后的產物,是鎮壓勞動人民反抗、加強和鞏固王權統治的工具,是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工具。現在意義: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便于我們全面了解古巴比倫當時的社會情況,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物,是人類由史前時代向農耕文明時代過渡時期的重要文明成果。地位: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實質:法典是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工具。與現代法律精神的不同:漢謨拉比法典體現了當時刑法的殘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同現代法律所弘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不同的。

            初三歷史知識點:統一國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意義。

            2.陳勝吳廣起義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3.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西漢時期,漢武帝時為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

            4.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識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作用: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至今仍發揮著重大作用。

            5.漢武帝大一統措施:采納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

            結論:漢武帝時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初三歷史知識點: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

            (2)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準備鎮壓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影響:

            (1)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初三歷史知識點: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奴隸制的存在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缺乏生產力)

            核心矛盾: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時間:1861—1865

            戰爭目的:維護國家統一

            領導者:美國總統林肯文獻:《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頒布)

            作用:調動了人民群眾,特別是黑人奴隸的革命積極性;使戰爭局面開始有利于北方,為北方取勝創造了條件

            性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影響: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

            北方勝利的原因:

            (1)內戰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支持。(2)北方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順應了歷史潮流。(3)北方政府維護國家的統一,具有正義性。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2

            1.“一國兩制”

            (1)提出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2)含義:“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意義:“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門的回歸

            (1)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行使主權。

            (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3

            一、隋唐科舉制度:

            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發。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一)遣唐使

            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鑒真東渡

            P33鑒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三)玄奘西行

            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4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變中國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林則徐禁煙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1)鴉片走私,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中國的貧弱;(2)鴉片摧殘吸食者體質。

            措施:派人暗記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3、虎門銷煙及意義:1839.6.3,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鴉片戰爭的史實: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初,英軍占領香港島。

            5、《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8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初中歷史知識點大總結2:第二次鴉片戰爭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聯軍幫兇:美、俄兩國

            2、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搶不走的東西他們就砸碎。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又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俄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1858,中俄《璦琿條約》割占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條約》——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升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5、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8月,洋槍隊配合清軍進犯青浦的太平軍。李秀成率軍抵抗,把洋槍隊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平軍圍攻浙江寧波。在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初中歷史知識點大總結3:左宗棠政復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1878年,清軍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2、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約,中國收回伊犁。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建議,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初中歷史知識點大總結4:甲午中日戰爭

            1、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日本為了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目的。

            經過:1894.9,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上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日軍。日艦直逼中國旗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敵艦,致遠艦彈藥將盡,管帶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沖撞日艦吉野號,不幸中了敵人魚雷,全體將士壯烈捐軀。

            2、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日軍占領旅順后,瘋狂屠殺當地軍民,死難者達一萬八千余人。

            4、中日《馬關條約》時間1895.4

            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初中歷史知識點大總結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八國聯軍侵占北京:1900年春,義和團勢力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國主義斗爭,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20xx多人,由英國海軍西摩爾率領,從大沽到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奮起狙擊侵略軍,在廊坊一帶把侵略軍圍困,經過激烈戰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兇惡本質。

            2、《辛丑條約》:時間1901年簽訂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傷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5

            1.鄧小平理論的內涵:

            (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后,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講話,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話評價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并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6

            1.四字構想: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

            2.八字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三不”政策的調整:

            1987年,臺灣調整“三不”政策,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4.“兩會”成立:

            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5.“九二共識”:

            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稱為“九二共識”。

            6.汪辜會談:

            1993年,兩會領導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進協議,并就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兩岸關系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8.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與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7

            一、元謀人

            北:P2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遺存:(P3-P4)

            生活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

            生活地點: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基本情況

            (一)河姆渡遺址:

            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

            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遺址:

            北:P7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納結構圖2知識點總結

            一、夏朝建立的史實

            北: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

            二、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

            北: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保持密切聯系,共同抵御蠻、夷、戎、狄等。

            分封制的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四、商鞅變法

            1.主要內容

            北: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役。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照功勞的大小封爵。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就沒有爵位。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土地私有制;推行縣制,把鄉、邑、聚合并成縣,縣的長官稱為縣令,由國君任命;統一度量衡,在秦國范圍內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2.歷史作用或影響

            北: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8

            1.農村改革

            (1)時間: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2)地點:我國首先從農村開始改革。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3)改革方式: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4)鄉鎮企業:改革中,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的建立:

            ①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后來又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對于引進外資、國外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經濟特區“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社會制度相同)

            (2)開放14個沿海城市

            (3)開放3個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

            (4)開放內地(省會城市和邊境城市)

            (5)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國有企業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點)

            (1)我國城市改革開始的時間: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改革

            (3)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08-07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9篇04-13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15篇)03-10

          精選初中歷史教學總結三篇03-13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精選15篇09-18

          初中歷史教師期中教學總結10-13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六篇09-23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10篇09-09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3篇02-02

          初中歷史教學總結15篇01-1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最新先锋资源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 在线看不卡日韩AV |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