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1-07 16:17:38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集錦13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集錦13篇)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

            知識點概述

            在生態系統中,種群和種群之間、種群內部個體和個體之間,甚至生物和環境之間都有信息傳遞。信息傳遞與聯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它的作用與能流、物流一樣,把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系成一個整體,并且有調節系統穩定性的作用。具體傳遞方式可分為物理信息傳遞、化學信息傳遞和行為信息傳遞。無論哪種傳遞,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進行的傳遞。

            知識點總結

            1、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其起點是生產者植物,終點是營養級動物(第一營養級: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

            2、生態系統的功能:__

            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

            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

            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4、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①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6、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異同

            不同點:在物質循環中,物質是被循環利用的;能量在流經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的,而不是循環流動

            聯系:

            ①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③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7、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孔雀開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信息的傳遞

            ②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①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②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9、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且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②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12、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13、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1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

            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如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常見考點考法

            對信息傳遞有關知識點辨析不清

            ⑴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因傳播途徑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開屏,如果是通過行為傳遞給對方,則屬于行為信息;如果通過羽毛的顏色等傳遞給對方,則屬于物理信息。

            ⑵鳥類或其他動物報警,若通過聲音(尖叫)則屬于物理信息,若通過特殊的動作(突然飛起)則屬于行為信息。

            ⑶涉及到聲音、顏色、植物形狀、磁力、溫度、濕度這些信號,通過動物感覺器官皮膚、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葉、芽對光、重力等感覺上述信息則判斷為物理信息。

            ⑷若涉及到化學物質——揮發性這一特點,則判斷為化學信息。

            ⑸范圍:同種生物個體之間(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開屏等);異種生物之間(物理、化學、行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

            ⑹方向:雙向,與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不同。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2

            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體內的有機物經過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并釋放能量。

            2.場所:無氧呼吸在細胞質基質;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2C2H5OH+2CO2+能量(植物細胞、酵母菌)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酸2C3H6O3+能量

            (動物、人、馬鈴薯塊莖細胞、甜菜塊根)無氧呼吸分解有機物不徹底,全部反應在細胞質中進行,條件時沒有氧氣參與。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酸,[H]和少量ATP(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第二步:丙酸和水結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步:前兩步的[H]與吸入的氧氣結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線粒體中進行)

            有氧呼吸將有機物徹底分解,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釋放總能量2870千焦,其中1161KJ能量轉移到ATP中,其它的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作用的意義:①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②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1.同化作用:把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儲存能量

            ①自養型(光能自養和化能自養)主要指綠色植物、藻類;硝化細菌等

            ②異養型(直接攝取有機物)人、動物、營寄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

            2.異化作用: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組成物質,釋放能量

            ①需氧型(有氧呼吸)人、絕大多數的動物、植物、細菌、真菌

            ②厭氧型(無氧呼吸)寄生蟲、乳酸菌等嫌氣性細菌兼性厭氧菌(無氧、有氧都能生存)酵母菌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3

            1.染色體變異的類型?結構變異的類型?結構、數目變異;缺失,重復,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學致變因素各舉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變?有什么特點?

            4.變異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畸變

            5.圖解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過程

            6.單倍體育種有什么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簡述單倍體育種的過程

            7.遺傳病預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親結婚、遺傳咨詢、避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婚前體檢,適齡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體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夠抑制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

            9.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哪些?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生物化學,古生物化石。

            10.生物進化的趨勢和一般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

            11.達爾文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

            12.現代進化學說的基本論點

            13.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變異、選擇、隔離

            14.生物多樣性包含哪三個層次?遺傳、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

            15.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6.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三大類?就地、遷地、離體保護。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4

            語句:

            1.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的圖解參見課本。

            2.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三類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轉化的數量不同,如糖類可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二是轉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脂類不能轉變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0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現低血糖癥狀,低于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癥狀;多食少動使攝入的物質(如糖類)過多會導致肥胖。

            4.消化:淀粉經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運輸: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主動運輸),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

            6.糖類沒有N元素要轉變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必須獲得N元素,就可以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蛋白質要轉化成糖類、脂類就要去掉N元素,通過脫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腸液含腸淀粉酶、腸麥芽糖、腸脂肪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

            8.胃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

            大腸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小腸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胃和大腸都能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

            小腸上皮細胞突起形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朝向腸腔一側的細胞膜有許多小突起稱微絨毛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5

            1.類脂與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固醇和類脂,因此脂類概念范圍大。

            類脂:脂類的一種,其概念的范圍小。

            2.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為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并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癥。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礦質元素、必需元素與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種元素,即C、H、O、N、P、S,大約占原生質總量的97%。

            礦質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由于該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長發育發生障礙,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該元素則表現專一的缺乏癥,而且這種缺乏癥是可以預防和恢復的;第三,該元素在植物營養生理上應表現直接的效果,絕不是因土壤或培養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間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體需要量少(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包括Cl、Ni。

            4.還原糖與非還原糖

            還原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淀。

            非還原糖:如蔗糖內沒有游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作非還原糖。

            5.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與二苯胺試劑

            斐林試劑:用于鑒定組織中還原糖存在的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別配制、儲存。使用時,再臨時配制,將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還原糖的基團—CHO與Cu(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

            雙縮脲試劑:用于鑒定組織中蛋白質存在的試劑。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時要分別加入。先加A液,造成堿性的反應環境,再加B液,這樣蛋白質(實際上是指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在堿性溶液中與Cu2+反應生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

            二苯胺試劑:用于鑒定DNA的試劑,與DNA混勻后,置于沸水中加熱5分鐘,冷卻后呈藍色。

            6.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復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作單細胞蛋白。

            7.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于0.2μm的細微結構。

            8.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9.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6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體缺乏表現:缺水10%,生理紊亂;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劑、輸送、參與化學反應;水比熱大,調節體溫、保持體溫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參與上述2的作用)

            結合水(少量,生物細胞組織中的'成分)

            二、無機鹽:離子狀態存在

            1、作用:a、生物體組成成分(例子:血紅蛋白:Fe2+骨骼:Ca2+【缺鈣,肌肉抽搐】PO43-磷脂

            的組成成分、Mg植物葉綠素的必需成分、Zn多種酶的組成元素、I甲狀腺素的原料)b、參與生物體的代

            謝活動和調節內環境穩定

            實驗2.1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的鑒定

            1、糖類:淀粉(非還原性糖)--碘液(藍色)

            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加熱后出現磚紅色)

            2、蛋白質--(5%NaOH和1%CuSO4)雙縮脲試劑(紫色)

            3、脂肪--蘇丹III(橘紅色)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7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分化的意義:普遍存在的。經分化,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細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癌細胞的特征、致癌因子

            1.癌細胞特征:無限增殖、形態結構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變化(易擴散、轉移)

            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輻射)、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癌變內因:原癌基因激活。

            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

            細胞內水分減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積累;呼吸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膜通透功能改變。

            本章實驗

            1.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作為標志。

            2.有絲裝片制作:解離(15%鹽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堿性龍膽紫)→制片

            生物的新陳代謝

            考試占比18~20%

            ★會考重要內容

            酶的發現

            “酶的發現”幾個實驗

            酶的概念

            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酶的特性

            高效性、專一性(實驗討論題)酶催化作用需要適宜溫度和pH值。

            ATP

            ATP:三磷酸腺苷

            作用: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結構式:A—P~P~P中間是兩個高能磷酸鍵,水解時遠離A的磷酸鍵線斷裂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ATP=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釋放30.54KJ能量)

            方程從左到右時能量代表釋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動。

            方程從右到左時能量代表轉移的能量,動物中為呼吸作用轉移的能量。植物中來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8

            細胞的結構

            1.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a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比利時的維薩里發表了巨著《人體構造》b顯微鏡下的重大發現:虎克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他是細胞的發現者,也是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了不同形態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C魏爾肖補充了“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細胞學說的內容:A.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B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C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2.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如細菌的結構有:鞭毛,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擬核,絕大多數的細菌是異養生物。藍藻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擬核,此外還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是自養生物。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結構的異同: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和遺傳物質DNA分子。不同點:原核細胞內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而有擬核,真核細胞有細胞核。

            3.細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還有少量的糖類。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是流動的。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貫穿于整個磷脂雙分子層,也是可以運動的。(見書本68頁圖4-6)

            細胞膜的主要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細胞膜具體選擇透過性:例如,用臺盼藍染色,死的動物細胞會被染成藍色,而活的動物細胞不著色,利用這個特點,可以鑒別死細胞和活細胞。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功能:a使細胞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在細胞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運輸,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B廣闊的膜面積為多種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C使得細胞內能夠同時進行多種化學反應,而不會互相干擾,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高效,有序的進行。

            4.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具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基質中含有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少量DNA,RNA;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具有雙層膜,有基粒(類囊體垛疊成),基質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少量DNA,RNA。核糖體:生產蛋白質的機器。內質網:是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高爾基體: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及“發送站”。溶酶體:是“消化車間”。細胞器之間是協調配合的:例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需要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以及線粒體供能。(見書本45,46頁的各個細胞器的結構圖)

            5.細胞核的結構:核膜(雙層膜),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核仁和核孔。功能: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9

            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礦質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種。

            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吸收:交換吸附,主動運輸(需能量),與呼吸作用參與。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離子,N、P、Mg形成不穩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時老組織受損)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穩定的化合物。(缺少時新組織受損)

            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結構復雜、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機物,經過消化,變成為結構簡單、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物。

            2.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無機鹽等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轉換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轉給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脫氨基作用: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被分解成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為糖類、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通過食物獲得的氨基酸。它們是甲硫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

            8.糖尿病:當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會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發生障礙,病人消瘦、虛弱無力,有多尿、多飲、多食的“三多一少”(體重減輕)癥狀。

            9.低血糖病:長期饑餓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癥狀,喝一杯濃糖水;低于45mg/dL時出現驚厥、昏迷等晚期癥狀,因為腦組織供能不足必須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0

            光合作用

            (自然界最本質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1.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方程式:CO2+H20xx——→(CH2O)+O218

            注意: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是糖類,還有氨基酸(無蛋白質)、脂肪,因此光合作用產物應當是有機物。

            2.色素:包括葉綠素3/4和類胡蘿卜素1/4

            色素分布圖:

            色素提取實驗:丙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鈣防止色素受到破壞

            3.光反應階段

            場所:葉綠體囊狀結構薄膜上進行條件:必須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驟:

            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氣和還原氫H2O—→2[H]+1/2O2

            ②ATP生成,ADP與Pi接受光能變成ATP

            能量變化:光能變為ATP活躍的化學能

            4.暗反應階段

            場所:葉綠體基質

            條件:有光或無光均可進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與五碳化合物結合生成兩個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還原,三碳化合物接受還原氫、酶、ATP生成有機物

            能量變化:ATP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化合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關系: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

            5.意義:

            ①制造有機物

            ②轉化并儲存太陽能

            ③使大氣中的CO2和O2保持相對穩定。

            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吸水、失水

            1.滲透吸水:條件:半透膜、濃度差

            2.植物原生質層是選擇透過性膜,當膜內外存在濃度差時細胞吸(失)水。

            原則:誰濃度高誰獲得水

            3.植物吸水方式:

            ①吸脹吸水:無液泡的細胞吸水方式(干燥種子、根尖分生區細胞)。

            ②滲透吸水:成熟植物(具大液泡)細胞吸水方式。

            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由根運輸到莖、葉,1-5%留在植物體內,95-99%用于蒸騰。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1

            無機物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體缺乏表現:缺水10%,生理紊亂;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劑、輸送、參與化學反應;水比熱大,調節體溫、保持體溫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參與上述2的作用)

            結合水(少量,生物細胞組織中的成分)

            二、無機鹽:離子狀態存在

            1、作用:a、生物體組成成分(例子:血紅蛋白:Fe2+骨骼:Ca2+ 【缺鈣,肌肉抽搐】PO43-磷脂的組成成分、Mg植物葉綠素的必需成分、Zn多種酶的組成元素、I甲狀腺素的原料)

            b、參與生物體的代謝活動和調節內環境穩定

            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的鑒定

            1、糖類:淀粉(非還原性糖)——碘液(藍色)

            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 ——斐林試劑班氏試劑(加熱后出現磚紅色)

            2、蛋白質——(5%NaOH和1%CuSO4)雙縮脲試劑(紫色)

            3、脂肪——蘇丹III(橘紅色)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2

            1.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哪些?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生物化學,古生物化石。

            2.生物進化的趨勢和一般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

            3.達爾文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

            4.現代進化學說的基本論點

            5.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變異、選擇、隔離

            6.生物多樣性包含哪三個層次?遺傳、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

            7.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8.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三大類?就地、遷地、離體保護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3

            1、有氧呼吸:①場所:先在細胞質的基質,后在線粒體。②過程:第一階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細胞質的基質);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線粒體);第三階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線粒體)。

            2、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①場所:始終在細胞質基質②過程: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產生酒精(如水稻),(蘋果、梨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產生乳酸,高等動物和人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系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義: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關于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

            6、產生ATP的生理過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2-07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06-21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3篇)11-07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13篇11-07

          高二會考物理知識點總結10-08

          高二政治會考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合集13篇)11-07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五篇歸納12-13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梳理篇整合12-07

          高二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10-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级a国产a国产片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美利坚 | 一区有码中文女同 | 韩国日本久久国产精品va尤 |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