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2-18 13:54:13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篇)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2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3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轉運動

            地軸

            自西向東

            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

            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4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5

            1、巖石圈的結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都是由巖石組成。

            2、沉積巖的特征:層理構造、化石(僅沉積巖中有);如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

            (1)突破口----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巖漿巖。

            (2)環節名稱: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

            巖漿巖、變質巖---外力作用---沉積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作用---變質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重熔再生---巖漿

            4、地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

            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5、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板塊相撞,大陸--大陸:山脈

            大陸--大洋:大陸上形成山脈或島嶼,大洋處形成海溝。

            板塊張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地中海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落基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6、概念辨析: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

            地貌、地表形態:山嶺、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峽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谷發育

            流水沉積:沖積扇(山前);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風力作用:

            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洼地、新疆魔鬼城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成因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6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周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于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系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7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8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9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測,及時發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0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于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于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征):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老撾的首都萬象、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3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4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游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

            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②時間利用效率高;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征:

            ①屬于勞力密集型農業;

            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

            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谷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谷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機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3-23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18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識點總結01-21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識點總結07-29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篇12-18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03

          2021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08-28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篇精選09-09

          高一必考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0-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 | 亚洲性久久久影视 | 色多多99在线热播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五月天导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