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7-24 18:25:25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總結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2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3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4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5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

            2、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4、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

            三、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6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7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于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于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8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9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云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

            ②有利于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游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并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政治意義

            ①有利于鞏固民族團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云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布著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后,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會穩定;

            (4)戰略意義

            ①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②有利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路建設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布局原則:

            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橋的區位因素:

            典型地區:長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渤海灣大橋等。

            區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網;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加強一體化;緩解過江(海)的運輸壓力;有利于兩地人員、經濟、貿易物資的交流;有利于縮短兩地交通路線的長度,節約運輸時間;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網建設(潤楊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建設、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南京—西安鐵路)

            問題和困難: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遷量大,易引發大量社會矛盾;河流眾多,修橋量大。沿線地區噪音污染,影響村民出行。

            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經濟發達,建設資金充裕;沿線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效益高

            意義:接應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呼應浦東開發,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快長三角城市帶的形成,加強城際聯系和協調發展,促進蘇北及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蘇北蘇南的聯系和協調發展,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和蘇北工業化進程,縮小蘇北蘇南差距。

            港口的建設(上海、紐約等)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于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于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于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以鹿特丹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區位因素還需要說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緩,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積,影響通航。(目前泥沙淤積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

            ①地形有適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

            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于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

            ③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④與城市有一定的距離,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連接。

            ⑤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⑥云、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

            ⑦經濟發達,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護環境等

            城市內部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鐵;水運;輕軌鐵路;

            保持城市交通暢通措施: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設立交橋;將過境干道與城市道路分離;控制貨車進入市區;鼓勵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發展等。

            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游。

            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于中下游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

            社會經濟效益: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生態問題:

            淹沒土地、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對庫區不利;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

            不利影響: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

            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長江水質(泥沙減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0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征):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老撾的首都萬象、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3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

            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4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測,及時發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游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下地理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緯23.5之間

            海陸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亞的北部和東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氣候特點(特征):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干濕季。

            4、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濕季)和信風帶(干季)交替控制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草原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草原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長頸鹿,羚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紅土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馬里首都巴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亞,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約翰內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港口城市里約熱內盧,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畜牧業發達,耕作業以小麥為主,濕季播種,干季收獲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07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5篇)12-18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23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識點總結通用10-26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通用15篇)12-18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通用15篇12-18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03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6-25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07-0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日本 |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