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2-14 16:31:22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薦)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

            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1、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下列諺語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哪些特點?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華北地區: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南蔗北菜”

            2、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等。技術因素主要有:機械、化肥、良種、冷藏等。

            3、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重要。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周期性、季節性

            2、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義絕對區位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位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區位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會環境因素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習慣等

            區位選擇方法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采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位變化因素差異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影響由于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泰國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泰國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亞南部

            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與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人多地少,勞動力沖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景觀水田廣布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結構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經營方式小農經濟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自己農業商品農業

            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混合農業

            如何提高高一地理成績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聽講,我們可以知道重點所在,通過做筆記,我們可以加深對難點的理解。

            2.多看地圖,多畫地圖

            地理高考中空間定位非常重要,而對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根本還在于地圖。對于地理基礎差的同學來說,看到地圖就會產生恐懼感,厭惡感,要想除去這種感覺,就必須堅持每天強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圖,看得多了,不僅在麻木中適應了地圖,或多或少也能記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間概念慢慢也能培養起來。在看地圖的同時,最好能把地圖畫下來,不僅加深了對地圖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圖從紙上裝進腦子里。

            3.聯系整體,分析差異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在地理環境的大背景下,各項地理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看到一種事物就要試著去牽出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以日本為例,我們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氣候---季風氣候,接著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豐富,工業----外向型工業為主……

            4.勤于練習,勤于質疑

            理論知識的記憶是基礎,知識的運用才是目的.。運用知識的途徑就是要多做題,勤問題。做的多了,問的多了,書本上的理論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題人的意圖也能漸漸了然于心,到高考時就可節省不少分析問題的時間。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云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

            ②有利于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游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并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政治意義

            ①有利于鞏固民族團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云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布著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后,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會穩定;

            (4)戰略意義

            ①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②有利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路建設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布局原則:

            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橋的區位因素:

            典型地區:長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渤海灣大橋等。

            區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網;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加強一體化;緩解過江(海)的運輸壓力;有利于兩地人員、經濟、貿易物資的交流;有利于縮短兩地交通路線的長度,節約運輸時間;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網建設(潤楊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建設、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南京—西安鐵路)

            問題和困難: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遷量大,易引發大量社會矛盾;河流眾多,修橋量大。沿線地區噪音污染,影響村民出行。

            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經濟發達,建設資金充裕;沿線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效益高

            意義:接應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呼應浦東開發,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快長三角城市帶的形成,加強城際聯系和協調發展,促進蘇北及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蘇北蘇南的聯系和協調發展,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和蘇北工業化進程,縮小蘇北蘇南差距。

            港口的建設(上海、紐約等)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于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于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于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以鹿特丹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區位因素還需要說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緩,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積,影響通航。(目前泥沙淤積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

            ①地形有適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

            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于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

            ③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④與城市有一定的距離,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連接。

            ⑤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⑥云、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

            ⑦經濟發達,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護環境等

            城市內部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鐵;水運;輕軌鐵路;

            保持城市交通暢通措施: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設立交橋;將過境干道與城市道路分離;控制貨車進入市區;鼓勵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發展等。

            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游。

            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于中下游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

            社會經濟效益: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生態問題:

            淹沒土地、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對庫區不利;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

            不利影響: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

            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長江水質(泥沙減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中國的洪澇災害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和雨澇兩大類型,往往同時發生。

            (二)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

            湘教版高一地理上冊第四章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知識點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九月,雨帶迅速南移;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保險等。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云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2、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3、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4、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5、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6、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7、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8、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9、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10、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1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高一地理的做題方法

            1、“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范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么就回答什么,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

            2、答題一定要規范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

            3、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4、準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后,要進行答案的構思,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5、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6、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對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判斷是做好選擇題的核心任務。

            7、雙項選擇題,對于難以取舍的選項,適當運用“量化法”“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來確定最終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對選項的準確率作綜合的評估,“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需要考生根據對題意的符合程度設立一個較高或較低的指標,最終篩選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4、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月球: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4.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5.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6.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7.大行星按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征: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余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 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 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么?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 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④北太平洋航線

            6. 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絡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系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液態水,數量分布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系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識點03-17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07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8-07

          高一地理的詳細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05

          [精選]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06

          高一地理人教版知識點總結12-27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8-01

          地理高一重要知識點總結03-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丝袜 | 综合久久久久狠狠狠97色 | 亚洲色制服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动漫卡通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特黄一级日本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