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糧長制內容是什么

          時間:2021-02-25 10:35:17 科普知識 我要投稿

          明朝的糧長制內容是什么

            糧長制,是明代田賦制度中一個重要而突出的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糧長制內容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糧長制是明朝在各州縣設置的由糧長負責征解稅糧的制度。先行于各州縣設置的由糧長負責征解稅糧的制度。始創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縣按收集糧額分成若干糧區,區設糧長。先行于南直隸屬和浙江,江西,有漕各省曰漕運糧長,其他各省曰賦役糧長,蘇,松等府兼征白糧的州縣專設白糧糧長。10月初糧長先在糧后為政府劃分。

            行糧長制的目的,在于杜絕官吏之侵漁。取締豪右包攬,便于民戶就地交納,以保證賠償,杜絕中飽。明初,糧長除征解稅糧外,還具有基層政治首領的地位,職權為率同里長丈量土地,編造魚鱗圖冊和黃冊制度,勸導農民耕種生產,檢舉逃避稅糧人戶,呈報災荒和的免稅,揭發不法官吏和地方頑固等。

            有的地區糧長還兼掌聽辯理獄之權。后糧長職權逐漸縮小,僅于稅糧的征解。憲宗成化(1465~1487),漕運改行兌付運,解運由衛所軍擔任,故漕糧長只負責稅糧的催征,而江浙兼征白糧州縣仍由糧長征收解運。

            關于糧區的劃定,有漕浙江蕭山縣,宣德年間(1426~1435)平均州縣原以納糧千年石至一萬石為準,但也有少至幾百個石者。

            每區法定十六里;安徽懷寧縣,嘉靖年間(1522~1566)平均每區僅轄六里,江蘇上元縣則平均每區劃分二十一里。管轄區既大,糧額自多,征收稅糧任務繁重,糧長以下乃采行里甲分段負責制,由里甲催征,糧長收解,州縣監收。糧區并設收集解運等機構。下設知數(司計算)一人,斗級二十人,糧米運夫約千人。

            運糧時,政府委官一人協運,糧長先到京師領取勘合,然后還鄉辦糧,督同化長甲首運糧交倉。成化年間改行兌運,裁撤運夫,雖糧長催征制依舊,但運輸制度已有了改革。

          【明朝的糧長制內容是什么】相關文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10-12

          河長制工作簡報09-06

          匯票的內容與繕制說課稿11-04

          辦河長制工作簡報09-10

          推進河長制工作簡報09-06

          河長制調研工作簡報09-06

          晚安心語:明朝即長路,惜取此時心01-25

          擔保主要的內容是什么?12-16

          領導督查河長制工作簡報12-09

          幸福是什么課件內容08-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亚洲性爱网站在线观看 | 婷婷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思思热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