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習俗的發展

          時間:2021-03-02 17:06:41 科普知識 我要投稿

          小年習俗的發展

            小年,通常指掃塵、祭灶的日子,被視為“忙年”的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年習俗的發展,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小年習俗的發展

            先秦

            祭灶

            《論語》: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祭灶之習,由來甚久。在夏朝,灶君便已經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后漢書·禮儀志中》: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

            而且,這時候的祭灶主要由老婦人主持,且時至東漢祭灶主要在夏天舉行。

            掛桃符

            《燕京時歲記》: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起源于桃符,即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木板,周代時已經出現。最初的制作材料為桃木,且題有字符,因而稱之為桃符。

            桃符與春聯最大的區別在于制作材料的不同,桃符大多是用桃木制成,而春聯多以紙張為制作材料。所以那時候過年大家門前掛著的都是一塊塊的桃符,而非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春聯哦!

            漢代

            祭灶

            《后漢書》: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

            到了漢代,小年祭灶仍是被看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漢宣帝時有一個叫陰子方的人,因在臘月殺黃羊祭灶,成了巨富。百姓爭相模仿,于是小年祭灶選用黃羊作祭品這個習俗遂沿襲下來。祭灶日也定在臘月進行。

            也就是從漢宣帝時起,歷朝歷代才開始把祭灶日定在了臘月,宰殺黃羊祭祀。

            唐朝

            吃餃子

            《顏氏家訓》: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古時餃子餛飩同源,起先區分并不明顯,很長時間里餃子并未有專門的.名字,只能用“餛飩”代稱。

            膠牙餳

            白居易《歲月家宴戲示弟侄等》: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小年夜,親戚畢至,吃團圓飯,席間有種糖叫膠牙餳,類似于后來的灶糖和糖瓜粘,后世作為祭灶品。在唐朝,膠牙餳并不作為祭灶的祭品,這時的祭品仍是以雞、鴨、魚等葷菜為主。

            宋朝

            宋朝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著濃郁的節日氣氛。相較于前代,宋朝小年的民間活動更為豐富。

            祭灶

            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宋代的祭灶習俗有著生動的描寫,此時的祭灶仍是以葷菜為主,而且祭灶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這與先秦有著很大的不同。

            吃餃子

            餃子在宋朝已經被喚作“角子”或者“餃兒”,想必餃子本餃內心已是:農奴翻身把歌唱了~終于從餛飩派別中獨立出來了~

            掛桃符

            王安石《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桃符發展到了宋朝雖然仍是稱為“桃符”,但是材質已經由桃木變成了紙張,這與現代的春聯相似度可以說是99%啦!

            放爆竹

            《東京夢華錄》: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因火藥的發展,宋朝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那時無論是宮廷的高院深墻還是民間的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在接連不斷的爆竹聲中,節日氛圍也更加濃郁。爆竹聲,孩童嬉戲打鬧聲,觀賞者連連叫好聲,聲聲入耳。

            關于放假

            《野客叢書》: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所謂"前三后四”之說,仆考之,其來尚矣。

            宋代官員新年也是有假期的,而且與現代一樣,也是七天假期,可以說得上是個“黃金周”,但是,大多數的假期是從元日(春節)開始放,也就是說,小年并不放假。

            明朝

            祭灶

            明朝宮廷祭灶祭品仍沿用黃羊,南苑要在臘月二十二這天捕捉黃羊送入大內。

            明朝時期,祭灶的祭品出現開始用關東糖代替葷菜的現象,后漸漸得到普及。關東的“糖貢”要在臘月二十二運到北京,所以老北京管祭灶的麥芽糖叫“關東糖”。

            祭灶時把關東糖融了,涂在灶王爺的嘴巴上,傳說這樣能讓灶王嘴巴變得甜甜的,他在返回仙界時便多給自家說好話,另一種說法則是用糖可以把他的嘴巴粘住,這樣他便沒法說自家的壞話。

            掛桃符

            “桃符”真正被稱為“春聯”,則是在明代,可見在明代貼春聯這一習俗已經開始盛行。隨著朝代的更替發展,春聯也漸漸成為一種文化。

            關于放假

            過小年之前,欽天監從臘月十九到二十二日之間選出一天吉日,各衙門封印,進入過年放假狀態。相較于宋代小年不放假,明朝是不是好一點呢?

            小年日期差異

            從明代開始,有了“官三民四”或“軍三民四”的說法,也就是官家及軍隊臘月二十三祭灶,老百姓二十四祭灶,以示區分。

            這個區分現如今則主要體現在南北方小年時間的不同,北方把臘月二十三定為小年,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這是因為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除了這些,小年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時間,如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貴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則把除夕作為小年。

            清朝

            小年發展到了清代,民間小年的習俗基本與前代無異,所以最有趣的還要數宮廷中的小年。

            祭灶

            早在進入臘月的時候,宮廷上下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小年這一天,也就是臘月二十三號,皇帝要在清寧宮祭灶神。煮祭肉,貢品非常多。皇帝的重臣以及各位皇家貴族必須要參加。

            掛春聯

            民間的春聯一般都是貼起來的,但是清宮中的春聯卻是采用“掛”的方式,一來方便省時,二來可以多次使用。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但滿人入關久遠,深受漢文化影響,此風俗在民國后漸漸消失。

            放爆竹

            對于春聯都如此講究,那放爆竹也應是如此嘍。

            自臘月二十四號開始,只要皇帝從宮中出來,每每經過一個門前,必須放一個爆竹,入宮也是如此。在內廷執事太監、官員,根據爆竹聲的遠近,了解皇帝的行蹤。

            封印

            《舊京風俗志》:每年臘月,如系大建,則于二十日封印,至明年正月二十日開印。如系臘月小建,則與十九日封印,至明年正月十九日開印。

            清代官署就設有封印、開印的制度。封印,就是把印信、關防加封條鎖起來,停止辦公,表示放假。就是在小年之前四天——臘月十九至二十二四日之間,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布告天下,各個衙門,照例封印。

            從臘月二十六號開始,就不再管理政事,停止辦公,正月初一才開始重新管理朝廷上下的事務。于是,各部院衙門的掌印官員,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謝一歲辛勞。

            《清宮述聞》: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學。

            彩服日即臘月二十一日,看來不僅政府官員放假了,就連學堂也開始放寒假了啊。

          【小年習俗的發展】相關文章:

          小年的習俗大全01-26

          南方小年習俗作文01-19

          小年習俗作文(11篇)01-20

          小年習俗作文11篇01-20

          小年習俗作文(7篇)01-20

          小年習俗作文7篇01-20

          小年習俗作文10篇01-19

          小年習俗作文(6篇)01-19

          小年習俗作文(精選11篇)01-20

          小年習俗作文(匯編7篇)01-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亚洲另类中文 |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在线观看AV网站麻豆 | 亚洲成色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