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02-12 18:09:36 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匯總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匯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1

            一、地球運動

            1、地球自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②周期:一個恒星日,為23小時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0。

            ④地理意義:⑴產生晝夜交替現象。⑵產生時差時。⑶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轉,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②周期:一個恒星年,為365日23小時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點速度比較快,遠日點速度比較慢。

            ④地理意義: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⑵晝夜長短的變化。⑶產生四季的劃分和五代的形成。

            3、時間早晚判斷: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東邊的地點比西邊先看到日出,這樣時間就有了早晚之分。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要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京都相差15°,時間相差一小時。

            4、時差計算:①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減,東加西減。

            ②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加,東加西減。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晝夜平分;⑵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晝,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簡易天氣系統

            1、鋒面

            冷鋒

            暖鋒

            大氣系統圖

            雨區位置

            峰后

            鋒前

            大氣特征

            過境前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

            過境時

            雨雪天氣,伴有強風。

            連續性降水、霧。

            過境后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轉晴。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轉晴。

            天氣實例

            春季沙塵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氣旋

            天地系統

            低壓(氣旋)

            高壓(氣旋)

            示意圖(北半球)

            小結(北半球)

            風向:東部:偏南風;西部:偏北風。

            多陰雨天氣;

            逆時針輻合。

            風向:東部:偏北風;西部:偏南風。

            晴朗、干燥;

            逆時針輻散。

            臺風:有強風、暴雨、風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氣壓帶風帶分布,移動規律及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

            名稱

            分布

            冷熱干濕性質

            移動規律

            極地高氣壓帶

            冷、干。

            出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之內也做周期性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極地東風

            副極地低氣壓帶

            暖、濕。

            盛行西風

            副熱帶高氣壓帶

            熱、干。

            東北信風

            涼、干。

            赤道低氣壓帶

            熱、濕。

            東南信風

            2、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成因

            特征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南北緯10°之間。

            所處緯度最低,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中西部地區。

            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

            常年炎熱干燥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溫暖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氣候:⑴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陸沿岸地區的氣候:暖流增溫加濕;

            寒流降溫減濕。

            ②漁場:⑴寒暖流交匯處:北海、紐芬蘭、北海道漁場。⑵上升流:秘魯漁場。

            ③海洋航行:順(逆)洋流而行,可節省(浪費)燃料和時間。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釋和擴散作用。

            五、褶皺,斷層與地表形態及水循環

            1、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

            分為海陸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2、地表形態

            ①內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

            ④在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期中內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著主導作用。3、褶皺和斷層

            ①褶皺是指地殼運動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其中有兩種機泵形態,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態

            形態

            巖層新老關系

            地貌

            背斜

            巖層向上拱起。

            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

            一般:山嶺;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巖層向下彎曲。

            兩翼巖層較老,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嶺。

            ②斷層是指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六、三大巖類間的互相轉化的示意圖

            ①巖漿活動②外力作用③變質作用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2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測,及時發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3

            知識摘要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4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5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周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于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系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6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7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8

            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9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4、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匯總】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30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09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8-30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整理02-08

          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2-08

          高中數學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2-0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思思re久久精品66在热线热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亚洲国产欧美亚洲gif动图 | 在线网站黄不卡 | 制服中文在线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