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

          時間:2023-05-24 08:18:09 端午節 我要投稿

          【實用】端午的作文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的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端午的作文8篇

          端午的作文 篇1

            經年一品老家味,嗯,此等滋味,必是吾鄉。

            君不見,牡丹香里擺水席

            洛城三絕,乃國色牡丹、龍門奇窟、飄香水席,其余二物均為世人熟知,洛城水席,也乃天下奇味。洛城的水席歷史悠久,千百年以來長盛不衰。何為水席?這民間有兩種含義,一是菜品大都是湯湯水水,二來吃水席須以流水一般一道接一道的吃,洛城百姓過去的婚喪嫁娶,新年團聚都要吃水席,這份手藝自然也成為夫家考量新媳婦的一道必考題目。除了名字的來源外,水席還有素菜葷做、8涼16熱二十四道、酸辣口感、豐儉由人等等特點,山珍海味固然可以,但平平淡淡的土豆,蘿卜卻也能做出不同凡響的滋味。讓人流連忘返食道大開,水席也成為了很多人再訪洛城的理由。可是在豫西鄉里,每逢紅白喜事,家家戶戶,竟也都是幾十道菜,湯湯水水,干干稀稀,若是有何人請水席,他們準會連呼上當:“什么洛陽水席,不就是俺村待客的飯嘛!俺村那狗剩、孬蛋都會做水席哩!”

            君不見,鄭都客邀甩燴面

            燴面,乃綠都之味。其中原流行之盛,范圍之廣,食者之眾,絕難用具體數字衡量。在鄭都,燴面伴侶,是以大勺辣椒,佐以一素一葷小菜,這樣,主角還未登場,便甚有架子。燴面上桌,熱騰騰一大碗冒著熱氣,碗大如盆,而多數老鄉,總是能把這一大盆燴面掃光,會吃的還要喝湯,常香玉的腔,燴面的湯,一飲而盡,剩的只剩渣滓才可。燴面講究的是碗要大,湯要厚,辣椒要旺,碗上漂著油旺旺的一層辣椒油,有雅興的人還會再加一點香醋。挑一根寬如褲帶的.面條,入口細嚼,香郁筋道,口感頗佳,再吸一口熱湯,咦,此時頓有汗津在背,物我兩忘之意,得勁!

            君不見,汴梁夢繞灌湯包

            若訪汴梁,一游上河園,二品灌湯包。怎個品法?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吸湯。灌湯包吃前必先觀之:其皮薄,素如景德鎮細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縐折32道,極致均勻。擱在白瓷盤上看,極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唯要記住,吃灌湯包注意抄底,橫中一吃,未及將湯汁吸納,其湯就順著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湯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湯包燙著背心,在理論上是存在的。所以,吃灌湯包必須全神貫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顧。灌湯包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次次之。故此,吃罷灌湯包子,率先記住了湯之鮮,肉餡是近乎于湯進入味覺感觀的,面皮除去嚼感,大可除去不談。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豫夢,豫味。

          端午的作文 篇2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南宋詩人陸游是這樣形容端午節的。這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民俗,讓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傳頌著緬懷著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的芬芳從遠古飄來,依舊那么甜香。

            又將臨近端午,家鄉的老人們又將著手選糯米,泡糯米,煮粽子了。每年端午的前一天,奶奶會親手用竹葉包粽子,糯米是幾天前用水泡過的,這樣粽子吃起來口感才細滑,又有彈勁。粽子里還要加點大棗、葡萄干等,煮熟后既清香又有淡淡的甜味。晚飯后,奶奶會點著院子里的那口大鍋,將粽子一個個擺放進去,四周放上雞蛋,加水后用木塊壓實。當甜香隨著熱氣彌漫整個小院時,奶奶卻不讓嘴急的我開鍋品嘗,一定要等到端午的早晨,說是讓粽葉的味道浸入到糯米和雞蛋中才好。

            睡覺前,媽媽會找來家中五種顏色的線配成彩線,掛在晾衣桿上,等露水將它打濕。每年的這個時刻,我就盼著清晨的到來,又生怕自己睡過頭。可是,每次醒來,手脖上已被媽媽系好了漂亮的五彩線,這是送給小孩子的祝福。

            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去松花江邊洗臉,再采些艾草掛在房檐處,老人們說這是為了避邪,亦有說是為了驅趕蚊蟲。而我最喜歡的是那叫賣的各種各樣鮮艷的荷包、紙葫蘆。買一個荷包,一股香草的味道暖暖的淡淡的,掛在胸前,讓人心生喜悅。紙葫蘆則是要掛到窗子上,保佑一家人身體健康。從江邊返至家中,一家人便可以圍坐在一起,享用煮了一夜的香甜的粽子、雞蛋了。

            端午的白日雖然沒有賽龍舟的歡鬧激越,但是到了夜晚,松花江面上那點點的河燈,卻寄托了對屈原的無限哀思。不禁讓我想起余光中的兩句詩:“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

            又將是五月端午,又將是艾草青翠,粽葉飄香……

          端午的作文 篇3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可我覺得最不能少的就是包粽子了。今天我和同學們就一起包粽子啦!拿到材料,我和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做了起來。同學們有的不會倒米,有的不會捆扎繩子,還有的甚至不知該從何下手。我心里暗暗自喜:“不就是包個粽子嗎,還能難倒我不成?”

            可我發現,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我在放米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大事——米順著我手中的“粽葉漏斗”嘩嘩地漏了下去……哎,看來我對包粽子也是一竅不通啊!于是我偷偷地跑出了教室,想要去向其他班級取取經,結果他們更好玩,連個粽葉的正反面都分不清!一圈逛下來,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趕緊回到了自己的教室。同學們都圍在老師身旁,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張粽葉,包得無比認真。“哈哈哈……”望著同學的“杰作”我忍不住直發笑,我對其中一位拿著圓粽子的同學說:“哪有圓形的'粽子啊?你這可怎么綁繩子呀?“難道粽子的四個角就是為了好綁線嗎?難道世界上就不能有圓形的粽子嗎?”同學馬上反駁道,我不僅無言以對……

            展示粽子的環節到了。我們教室登時就變成了菜市場,哪里有最新奇的粽子,大家就往哪里去。嘿!我也趕緊去看看。原來大家包的粽子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還有的因為一個腳太長直接變成了帽子型了!這可真是個了不得的新品種呢!最后,同學們都面帶笑容地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甜甜的粽子,那味道簡直甜進了每個人的心窩。

          端午的作文 篇4

            端午佳節,中國一大傳統節日,自然也少不了傳統的美食。但一千雙手,便有一千種味道,傳統美食的傳承,少不了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今人的領悟,只有用心去接受、創造,才能讓舌尖感受到純正的端午味道。

            竹葉的靈感

            竹葉,我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我們的先祖卻能運用偉大的創造力,將其與平常的食材搭配,形成一種新的融合的和諧,竹葉便在這種奇妙的傳承中升華,成為餐桌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最樸素的,當數包裹。

            端午的粽子便是其中很好的代表。傳承的粽葉選用竹筍外衣,它便發揮它“花中四君子”的氣度,成為糯米的絕佳搭檔,它心甘情愿地做配角,無私地奉獻出身體與香氣。裹好的'粽子放入蒸鍋中,隨火候的成熟,竹葉默默忍受著滾燙的蒸氣的熏陶,慢慢完成葉與米的完美結合,于是擁有了新的名字——“粽葉”。一上桌,糯米特有的醇香與粽葉植物的清香,形成味蕾上獨特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曾經的端午節爺爺手把手教我包粽子,指尖一開一合,細線一伸一縮,來來回回沒一會兒,便是一件翠綠的藝術品,而我這笨手包出來的,與“粽子”的標準還是望塵莫及。我也曾好奇:現在城里哪里買不到粽子,為什么老一輩卻執著地教我們自己包呢?想想也是,我在買來的包裝粽子中,確實品不出長輩們一脈相承的手藝味與“靈感”。

            腌制的秘密 鹽,最淳樸的調味料,卻以其特殊博大的胸懷,接受著日新月異的餐飲文化的洗禮,經久不衰。絕大多數食材,制作中少了鹽,便如魚兒失去了水,馬上沒有了活力與靈性。東方飲食中,鹽更以其無可替代的位置,占據了無數人的舌尖。其中最神秘的,當數腌制。

            咸鴨蛋,端午的又一種傳承食物,它與這種特許的方法可謂有著不懈之緣。農村中平常的鴨蛋,普通的食鹽,冬天的雪水,卻在老輩們手中迸出別樣的火花。鹽水浸泡鴨蛋時,鹽與水的比例,水的深度,無不決定著咸鴨蛋的成敗。其中兩大主角之一,便是食鹽,鹽多蛋咸難入口,鹽少蛋易壞,味道平淡。這種古老的腌制技藝,其鹽水比例的分寸與秘密,全憑老輩人的手感和經驗精準控制。腌得好的咸鴨蛋,蛋白細而嫩,入口微咸而略帶清爽,蛋黃金黃而油多,入口細膩而潤滑。

            記憶中,只有奶奶親手腌制的咸鴨蛋,才能滿足一大家子挑剔的舌尖,其它的什么買的咸鴨蛋,就算形再似,色再像,仍是少了那種親切的味道。當中腌制的秘密,只可惜奶奶未能教會爸爸他們兄弟幾人,我便更無從知曉了。

            油炸的熱情

            油,以其熱情的個性,滋潤著食材。中式烹飪,油是鍋具和食物之間的媒介。熱力作用,產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進而出現了烤、炒、煎、炸,無形中改變了食材的面貌與本質。其中最熱烈的,當數油炸。

            我的家鄉,端午還習慣吃“炸圓子”,它要用本地的菜籽油炸味道才純正。五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即為這種美食的伴侶——菜籽油的原料。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易獲得,而且健康,這個發現,使人類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炸圓子,只有用家鄉的菜籽油,才能盡顯其美味,脫粒的菜籽經過一段奇幻的旅行,成為家家廚房中的香油,因其色澤鮮明、香味撲鼻而得名。油炸,油溫是關鍵,待這半鍋油溫度適當,興奮地跳躍升騰之時,放入預先做好的糯米粉芝麻心圓子,在滾油的熱情擁抱下,圓子脫去白色外衣,變得焦黃動人,身體吸收著熱量在膨脹,這時溫度過高圓子會炸開,濺起的熱油會傷人,所以要及時控制火的大小。炸好的圓子外酥里嫩,筷子一扎,“吱”——便溢出黑亮的芝麻糖心,令人饞涎欲滴。趁熱吃,脆度口感最佳。

            圓子,每年端午,爸爸都會炸給我吃,耳濡目染,我也學會了其中一些門道。這,才是我在端午中最親切的味道。

            又是一年端午,一家人團聚的桌上,少不了飄香的粽子,誘人的咸鴨蛋,金黃的炸圓子。從手到口,從口道心,美味的延續,少不了香火的傳承。美食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它們是先祖的智慧。要使端午節味道不斷、中華血脈不斷,就要讓我們行動起來,積極傳承先輩的手藝,讓博大的中華文化,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讓這悠久的大國飲食文明,參與創造世界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端午的作文 篇5

            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后,中國國民紛紛譴責其用中國的節日申遺,當然也有人覺得他們已經融合了自己的風俗和思想。

            對于這件事,我覺得國民的行為略微過激了些。即使韓國“端午祭”的原形是我國的端午假,但他們也在其中融合了自己國家的'民風民俗。誰又能說“端午祭”就是一個純屬抄襲的節日呢?“端午祭”的雛形是端午節,這點不假,他們用“端午祭”去申遺也是真,但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持理性。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對于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我們應該祝賀他們他們,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所擁有的氣度。其次,就算要追究,我們也不該這樣謾罵他們,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家,我們應該派專業人員進行交涉,而不是網上如此不顧形象。最后,我想說,韓國的“端午祭”或許和我國的端午節是有些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我們應該相信,韓國會擁有一個他們自己的“端午祭”。

            這就是我對“端午祭”申遺成功的看法。

          端午的作文 篇6

            不禁想起家鄉的饅頭來。

            家鄉的饅頭不是像如今在城里吃到的饅頭,白白胖胖,蓬蓬松松。家鄉的饅頭是自己土里剛收割的新麥子磨成粉做成的,是用新梧桐葉墊在高粱稈子的蒸鍋里蒸出來的,顏色深暗,像紅非紅像黑非黑像黃非黃像紫非紫的那種顏色,里面包著一點紅砂糖,熱熱軟軟的,咬一口,流出一股黃黃黑黑稠稠濃濃的糖水來,口齒生香,眼角含笑。

            說到小麥,現在的人似乎有一種偏執的印象,那就是北方大平原的物產。其實在南方山區,至少在我的家鄉,在我青少年時代以前,小麥實在是十分尋常的農家作物。那時的村人,視土地為寶,只要是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不論是旱田旱土還是開墾出來的山坡,在冬季都要種上一季小麥。當漫天瑞雪飛舞,花草樹木蕭疏,山溝路旁,村邊河畔,一垅垅麥苗已碧綠如茵,如毯如被,如絲如縷,給沉寂的冬天帶來了生命的活力。

            春暖花開,麥苗嘩啦啦拔節瘋長,直往云天里上竄,用不了多久,就能把人淹沒在綠海里。這時的麥地里,生長著嫩嫩的豬草,當中有一種我們叫爛布筋的草,沿著麥稈攀爬向上,如絲如縷,鮮嫩非常,是最好的豬草,扯了來,又干凈又清爽,甚至不用水洗就可以直接剁碎煮潲喂豬。小麥抽穗的時候,麥地里能時常發現壞了的黑麥穗,這也是我們那時不可或缺的玩具,拔了來,俯在地上一彈,一條黑黑的直線就印在了上面。

            麥地很快就轉黃了,麥穗像長了長胡須的老人,在太陽的照耀下,一天天干瘦枯萎。開鐮割麥的日子,村莊像招惹了的蜂巢,人來人往,嘈雜紛呈。割麥用的不是割禾那種短把密齒小鐮刀,是砍柴割茅草用的那種鋒利的長把鐮刀,站在干燥的土地上,俯身割麥,沙沙有聲。南風吹拂,陽光朗照,一片片麥浪倒伏,土地又變得空曠起來。小麥一捆一捆用棕繩或油茶樹條子縛起來,用柴槍一擔一擔挑到村里的禾場上。

            打麥子用的全是手力。打麥子的人字形木架斜撐在打掃干凈的禾場上,上面擱置一塊青石板,周圍用麥捆圍一個大圈。打麥子的時候,光腳跨開站在禾場上, 雙手掐緊一把麥稈揮過肩膀,猛力朝著青石板打擊麥穗,口里不自覺地發出一聲一聲“哼,哼”的用力聲。隨著節奏均勻的打麥聲,麥粒飛濺,落滿一地。

            這段日子,村前公路上來來往往的拖拉機多了起來,山村上空整日響著噗噗突突的轟鳴聲,有時甚至還有大汽車駛過的嘎嘎喇叭聲,是來收麥稈的,據說是拖到縣城的造紙廠里去,能夠變戲法造出一張一張寫字的紙來。家家戶戶便將打完麥子的麥稈重新捆縛起來,一擔一擔挑到公路邊的收購場地,換回多多少少的'鈔票,赤手赤腳的臉上笑逐顏開。拖拉機和汽車裝滿一車一車麥稈,堆得活像高高寬寬的蝸牛殼子,一搖一晃駛出了村莊和山嶺。

            磨坊就在村南河壩邊,是幾間低矮的青瓦房,中間圍著一塊三合土打成的禾場。從高坎水圳里落下嘩嘩的水流,沖擊大水轱轆一圈一圈緩緩轉動,流經磨坊前門,匯入河中清流。端午節臨近的日子,磨坊熱鬧忙碌起來,水轱轆不停旋轉,麗日白云下,磨坊的小禾場上,放了幾排高高的木架,架子上用短竹竿掛著一掛一掛長面條,密密麻麻,如瀑如簾。晾曬干的掛面,切成一截一截,扎成一把一把。村人用麥子換了面條,帶回家,做成湯面,放點豬油,放點蔥絲,放點紅辣椒灰,噴噴香香的,是過端午節的好菜,也是招待客人的佳肴。

            端午節的大清早,村前河邊大大小小的梧桐樹,都有各家的大人孩子在采摘肥大的梧桐葉子,用來墊在大蒸鍋里的高粱稈子做成的圓篾子上篜饅頭,這樣篜出的饅頭既不粘連,又有一股梧桐葉的清香。饅頭做成兩種,一種沒有放糖,圓圓的像個拳頭;一種里面放了紅砂糖,做成半月模樣,熱熱的拿一個在手里,從尖角角上小心地咬一口,一股熱糖水就流了出來,親甜,噴香。

            小河里沒有船,所謂端午節劃龍舟的事情,我是在青年時代走出山村才看到過,那也與我沒有什么關系。在我遠去的歲月里,端午節其實很簡單,就是全家人一起吃一碗作菜的湯面,吃一天母親做的饅頭,這已經足夠我們津津回味一年,并期待著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對于我,對于每一個頑皮的村童和少年來說,端午節更意味著河水不再冰涼,天氣晴熱,可以下河洗澡了。

          端午的作文 篇7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大家應該知道這句出自古代著名詩人屈原的絕筆之作——《懷沙》。每當端午節我吃著香甜的粽子時,總會想起屈原那愛國的精神。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不忍親眼看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于農歷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后,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的楚國百姓得知消息,紛紛趕來,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團拋向水中,說是讓魚蝦龍蟹吃飽,這樣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藥酒可以把蛟龍熏暈,以免傷害屈原。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又想出用楝樹葉包飯,纏上彩絲,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黃酒的習俗。

            屈原先生的死給我們感觸巨大。每次吃著香甜的粽子時,總想感嘆一句:一個人是如何做到死后可以讓世人來祭奠?恐怕只有擁有別人所超越不了的思想和品質才能做到吧!

          端午的作文 篇8

            鑼鼓聲聲帶來五月的風華,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溢入我的鼻腔,端一杯好茗,輕抿一口,甚為甘甜。冉冉藝術之香繚繞著屋內,透過窗紗望去,娃娃著一身虎襖,佩絲質香囊,那龍舟場上激昂浩大,又讓我憶起一段往事,追溯到很遠,很遠……

            一聲水落之響,劃過一偉人生命的華麗。屈原抱石往汨羅江一縱,為喚醒人們救國之心。“汨”字多一橫是淚,淚這千萬人名的盲目無知。屈原生命就此止步?不,他是不朽,他的骨氣錚錚,他的忠心報國,永駐炎黃子孫心頭。國家的多少榮辱悲觀?多少興衰成悲?終將成浴火重生的鳳凰。少不了一份愛國人士的炙熱胸懷。于是乎,五月五便成了端午節,幾年屈老這一傲世英雄。

            隨著歷史的變遷,端午逐漸形成了各種風俗。帶著一棗香和菖蒲,蒿草的清香,端午又至。又憶起早年端午之事,我輕移步伐,打開暗紅色的木門,去感受一年的端午,剛路過幾家便嗅到角黍的香氣。門房掛著菖蒲、艾葉、蒿草、幾層密密的'像人的發髻。親和的奶奶見路過之人也邀著送幾個棗粽,輕剝開摻綠的衣裳,露出白皙的身子鑲著幾顆蜜棗。入口便是粽葉的氣息和軟糯而甘甜的味道。幾分鐘便解決一個,令人回味無窮,久而香氣猶存,口腔里溢滿了幸福。吃米粽早聞家人說,是為了每年往江中扔后,魚蝦不食屈原身軀,而食米粽。

            款步繼續走著,娃娃們一身虎襖,配裝著各物的香囊,被大人逼著喝雄黃酒而四周逃。樣子甚為可愛,附近便是江河,鼓聲隆隆,令人志趣激昂。不知哪家人熏著蒼術,白芷,令人如醉如癡。龍舟直到夜深結束,大家才肯歸家,卻心中仍是洶涌澎湃。

            漸漸思緒飄回,我輕拿一片粽葉放在手心,輕嗅它的芳香,甚為清新。端午的民風民俗記我心中,中華的傳統文化似罡風不朽,在華夏兒女腦海中波瀾。一艾葉,一米粽,一白芷,一雄黃染著端午的芳華。我緩緩站起,輕移蓮步,打開暗紅色木門,又去感受又一年的端午……

          【端午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端午作文03-24

          端午抒情作文:端午的粽子03-29

          難忘的端午作文:端午粽子10-16

          端午趣聞作文-端午節作文03-07

          端午節作文:開心端午作文11-24

          端午作文08-14

          端午的作文07-21

          端午作文02-16

          端午的作文09-15

          端午時節話端午作文09-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一级性爱在线看 |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免费AV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 五月在线婷婷视频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