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時間:2025-04-28 11:21:01 銀鳳 高一作文 我要投稿

          有關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精選17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精選17篇)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

            生活中有太多的浮華與誘惑,當物欲的膨脹讓人迷失,當金錢與權力占據你的心靈,當你人生的坐標發生了傾斜…那你不妨坐下來看一看《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心來聆聽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們的生命熱忱會讓你我重拾感動與感激之情,撥動你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那根弦。如果說人的生命就像浩瀚星海那一顆凡星,那你就不該甘于躲在云層之后,而是應該用你的光亮與璀璨去照亮別人乃至整個世界。

            我是擦著眼淚陪孩子看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的,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擊與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的`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樸實與感動,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如果說學雷鋒離你太過遙遠,那你不妨學學他們。放下內心的浮沉與躁動,去感受這些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而卻不平凡的事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個世界才變得不再冰冷。其實我們無需偉大,我們只需付出一點責任之心、一點關愛之心、一點感恩之心,來回報社會,回報家人就足夠了。其實人生命的長短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涵,在于你走過的過程。正如歌手汪峰唱的那首“怒放的生命”一樣,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擁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撲滅了夢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朋友!讓我們一起放飛夢想,超越自我,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有意義!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示我們不平凡的力量吧!從此讓我們的人生光榮綻放!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

            《感動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它能讓我們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淚下,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

            陳斌強,是一位平凡的初中老師,平時教學工作比較忙。五年前,他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癥,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會因為亂走而丟失。做為兒子的他,沒有因為這樣而嫌棄媽媽,也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照顧媽媽。為了更好的照顧媽媽,他五年如一日,“綁著媽媽”去上課。每天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喂飯,擦身、帶著媽媽曬太陽……,做到工作和照顧媽媽兩不誤。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孝子”的真正內涵。

            古話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比路長,子女對父母的愛只有筷子長。但是陳斌強老師對母親的愛,有天空那么大,那么長。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陳斌強老師的孝行感動了全中國。陳斌強,做到了。

            孝是兒女向善向上的動力,是成功的階梯。我被陳斌強老師的事跡深深感動!他做了應該做的事,平凡而稀有,不愧為老師!身教勝于言教!看了他的視頻我感動的流淚了,感動的不僅是他對母親的一時關愛,而是他對母親的堅持,這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這就是一種信念,一種使命感。有了這種使命感,雖然辛苦,但他內心是幸福的!快樂的!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3

            昨晚我們一家觀看了央視一套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每看一位人物介紹,我和老公都忍不住也流下了眼淚,老公又不時的給兒子講解,時不時地教育兒子。我真的感覺看完之后是對人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凈化。我感到在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物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他們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無怨無悔的做著平凡而偉大的工作,他們從來都沒想到要得到什么。他們做什么都無怨無悔,從來就沒有想到要得到什么。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年來堅持每周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護胡培蘭老人,都98歲高齡,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胡佩蘭生活節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她的頒獎詞是“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主持人采訪她的時候她說:“對于病人,開藥要以有效為原則,在有效的原則上,要以便宜為原則”這句話我記得非常深刻,如果我們的社會多一點像胡老這樣的醫生,那我們的社會又多一點和諧,少一點矛盾。當主持人又問她最怕的是什么,她說:“最怕的是躺在床上,什么都叫人做,叫人煩。”我聽到下面有一些善意的笑聲,真的是一句大實話,最讓感動的是那么大歲數心中裝的全是病人,真的叫我們這些年輕人汗顏。

            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懸崖邊上的護夢人格桑德吉還有一位老將軍夫人龔全珍。同為老師的我深深地為他們所感動,感染。格桑德吉是一位藏族姑娘,師范畢業后放棄城里優厚的工作依然回到自己的家鄉當起了向村老師,每到周末護送孩子回家,孩子回家的路上都是懸崖,下面是滾滾江水,如果不小心掉下去我估計就尸首都找不見,看著都驚心動魄。培養學生是事業,關愛學生是本能。一切為了學生,這是老師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這樣做的。不是遠大的抱負,只是廣闊的胸襟;不是華麗的說辭,只是純凈的'靈魂。她是無私的邊疆少數民族教師。我真的感到震撼,我作為教師自認為很有愛心,但在這位老師面前顯得真的太渺小了,很格桑德吉這位少數民族的老師我能理解她做的一切都無所求,無所回報,她對孩子對家鄉的愛是出于一種本能,而我有時很多的是有一種功利心,做什么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在這位老師面前我真的感到特別羞愧。還有龔全珍,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隨將軍一起回鄉務農,當起了小學老師。當主持問她:說最美老師張莉麗想問她做一時的好人難,但做一世的好人就那么不容易了,問她是怎么做到的。“龔老師說:”其實一點都不難,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自己白天做了什么,看看是不是“好逸惡勞了”。我聽著真的特別感動,真的是發自肺腑,她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我不知道那些打著為慈善名義作秀的人看到這位本可以“高官厚祿的古稀”老人會不會臉紅。讀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義,而理想主義者可以如何無私。讀她,可以讓今天的領導干部們凈化一次靈魂。只有心中盛滿人間的真情、頭腦裝滿天下的道理,才能通達真理的意義。一位忠于愛情、深明大義的老人,讓我們讀懂了什么才是偉大的人生。

            真的,看著這些“動天地,泣鬼神”的人物,我的靈魂真的得到了一種凈化,我們真的應該向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學習。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4

            今天,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完了張桂梅的優秀事跡,心里有頗多感觸,讓我激蕩不已。

            張桂梅是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也是每一位教師思想、行動的楷模。首先她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的師德:愛崗如命,愛生如子,是一株咬定青山的松樹,扎根在教育最基礎的崗位上,一去就是幾十年。二十多個榮譽,足以證明她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揮灑的汗水和心血,為社會培養一拔又一拔合格的建設者和高技能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桂梅還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對祟高信仰的不懈追求和不斷超越。正因為有無數個張桂梅的奮斗,才有力地撐起了國家的脊梁,不斷超越,在國際事務中居于舉足重輕的地位。

            在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作為彝良縣職業高中的黨員教師,我要以張桂梅為榜樣,學習她為了教育事業發展而舍去小我;學習她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奇跡,抒寫人生優美的華章;學習她在基層教育崗位上踐行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5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2014頒獎典禮》終于在2014年2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了,我認真地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

            雖然感動我的有十幾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在他73歲的時候,他的老伴去世,他就開始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1984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每天清早,劉盛蘭吃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車子出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十七年沒嘗過肉,沒穿過新衣。一共捐資7萬多元。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而這些錢也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我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6

            昨日中午,在南陽市臥龍區“幸福家園”小區的租住屋內,潘品接過記者帶來的報道英雄王鋒的大河報,感受丈夫帶來的溫情和力量。

            9歲的'王玉金依偎在媽媽身邊,也抽出一份報紙捧著閱讀。他一邊讀著,一邊用手撫摸著報紙頭版上爸爸的照片。潘品紅著眼讀完報道,將報紙珍藏。

            對英雄王鋒家人的關注,仍從全國各地涌來。昨天,王鋒的女兒王婷收到了特殊的“禮物”——“感動中國”的中國科院士潘建偉教授送的科普圖書。

            2016年8月16日,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王婷被這位科學家身上的科研精神打動,以他為偶像。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錄制《感動中國》時見到潘建偉,和他聊起王婷的“科研夢想”。潘建偉聽了十分感動,專門請助手給王婷寄來6套經典圖書,昨天下午,6套圖書全部寄到。收到圖書后,王婷紅撲撲的臉上充滿興奮和期待,她撫摸著新書說:“太開心了!我恨不得一下子把這些書都讀完。”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7

            李萬君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杰出代表,先后參與了我國高速動車組、鐵路客車、城鐵客車、特種車輛的轉向架構架焊接工作,為了在外國對我國高鐵技術封鎖面前實現“技術突圍”,李萬君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鉆勁兒、韌勁兒,一次又一次地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試制數據,積極參與填補國內空白的幾十種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范及操作方法,先后進行技術攻關100余項,其中取得國家專利21項。

            李萬君見證了中國高鐵事業的發展歷程,是當代中國技能型、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制造業工人的典范,被譽為“大國工匠”。

            李萬君先后獲得長春市特等勞動模范、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好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等榮譽稱號。

            “感動中國”評選活動啟動15年來,為心靈塑像,與好人相約,記錄了中國的道德高度,成為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截至記者發稿時,李萬君以623470票位列20位候選人的第8位。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8

            呂順芳,女,64歲,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官林鎮義莊村農民。

            呂順芳小時因家境貧困,年幼的妹妹被忍痛遺棄。為了圓母親晚年骨肉團聚的心愿,她四處奔波尋找妹妹,然而直到母親去世也未能如愿。尋親路上,呂順芳發現還有更多有著同樣遭遇的家庭,她暗下決心:“我要幫天下父母尋找他們失散的兒女!”

            2000年5月,呂順芳在家中辦起了“尋親驛站”,先后接待了來自內蒙古、陜西、河南、河北、山東等14個省區的3000多名尋親者。為幫人尋親,呂順芳辭去工作,幾乎花光了家中的積蓄。14年來,呂順芳幫助300多名尋親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親人,使一個個離散多年的家庭破鏡重圓,用愛心演繹著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尋親大姐”。

            “雖然我自己的妹妹還沒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親那樣抱憾,那么多的家庭能夠骨肉團圓,我感到付出再多也是值得。”呂順芳說,“不管有多大困難,我都會堅定而快樂地走下去。”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9

            或許,我在世界中是一只迷途的羔羊。但卻有驚天地,泣鬼神的事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或許我仍在害怕困難,但卻有人不顧一切地為別人奉獻。這些人,感天動地,感動了全中國。

            一個人處在青春年華,本應享受著生活的美好,但卻寧愿為了讓孩子們讀到書而受苦受累的27歲女人李靈。她自建一所“希望小學”,令那些流離失所的孩子能讀書。后來,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學校用的水、電,學生用的書,這一切都需大筆的錢。李靈建希望小學就已經把父母辛苦存下的二十萬用盡還欠下8萬債,現在,父母又向他人借了兩萬,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生活。為了讓孩子能更多地了解課外知識,開闊視野,不顧嚴寒,堅持出去收購舊書本。一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大的女人,承擔起所有,做一名好校長、好老師,甚至還擔當了孩子媽媽的位置。

            李靈的背影如此的堅強,用她的`肩膀挑起了所有孩子的夢想,播撒下種子,悉心地培養,令他們茁壯成長。

            人的醫生,不要求它燦爛輝煌,也不要求它太過虛假,只要用心去走。愛需堅持,行動起來,用自己的一份愛心,一雙手,去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天地間,只需愛來填補遺漏的空缺。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0

            遇到張桂梅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她是136個孤兒的“事實媽媽”,她把1600多名山區貧困女生免費送入了大學。是她陪伴孩子們,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讓這個世界充滿色彩與美好。

            如果讓這些孩子寫一個和張老師的故事,那無疑這些故事會長到沒有盡頭,這些故事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但也有無數的幸福與榮耀,而對于孩子們自身的影響與改變卻是無窮無盡的。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不顧自身健康、四處奔波的媽媽。她時常顫顫巍巍、時常氣喘吁吁,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她依然堅持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都給了學校、給了福利院,給了無數貧困的'女孩子。她自己卻只穿著破洞的牛仔褲,坐著最廉價的摩的,她只愿讓孩子們更好。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永遠向前、從不滿意的老師。今年華坪女高有159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線以上70人。理科651分,文科619分。這樣的成績連某些省會城市的高中都愧嘆不如,但她卻不滿意,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她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去到更遠的地方、考上更好的大學。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這部故事書很長很厚,張桂梅還在用生命書寫,她也愿陪著更多的孩子走過春秋冬夏。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1

            在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87歲;拾荒助學的“五保”老人劉盛蘭,92歲;婦科醫生胡佩蘭,98歲;見義勇為者方俊明的母親,84歲,仍能搬動高位截癱兒子的身體;將軍夫人、退休教師龔全珍,91歲。除了在平靜中逝去的98歲的胡佩蘭醫生外,其他四位老人仍然健在,他們的平均壽命在90歲以上,他們每一個人在我們的身邊人也算是少有的高壽。高壽人群在全國道德模范中集中出現反映了一個人生的重要規律:佛教思想中有“靜者壽”,儒教思想中有“仁者壽”,道教思想中有“德者壽”,有德者方能得“道”,此為“道德”一詞的來歷;有德者,心胸開闊、心地善良、心靜安舒,此為長壽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靜”、“仁”、“德”是統一的,是人最樸素最原始的心性表現。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中國文化離開了道教什么也不是,我們在表彰全國道德模范,弘揚中華道德的同時,更要弘揚中華道德文化,《道德經》有云:“外其身而身薦”,如道德模范一樣,心系身外、心系國是,造福他人和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同時“心外其身”,進入無我和忘我的'境界,體才不為心所累,是養生、健康、身長薦于世的必要條件。此為至理,有必要宣而廣之。

            現代人為了追求生命的質量、追求幸福的生活,以自身為中心,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名譽成了精神的壓力、過多的利祿享受成了創體的毒藥。此所謂:求生生難長,求福福不至。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2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感動世界!

            隱姓埋名,報國心皎潔的于敏;舍己為人,為霞尚滿天的朱敏才夫婦;率先垂范,量與江海寬的趙久富;無私奉獻,涓滴見滄海的“炎黃”;含辛茹苦,愛子心無盡的陶艷波......他們都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他是一個風風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個小學教師;但是,他們還有一個職業——貧困地區支教教師。放棄了退休后城市的優越生活,他們來到了條件艱苦海拔1300的.山區。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從沒出現過,他們住進了與學校廁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條件怎樣艱苦,他們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對,這從孩子們那一句句話語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為了孩子們他的腿腳不靈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們不舍得看病;他們的衣服破了,就將就著穿,更不舍得買!可是,就是這10年他們一共給學校捐款350萬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為了山區的孩子們,自己的兒女也需要父母的愛呀!可是為了大山孩子們自己的孩子她沒有過問一次。她總是匆匆來,匆匆走的時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險單給自己的女兒。這難道不是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為人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嗎???

            他叫朱敏才,她叫孫麗娜。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個個不平凡的的人;而這些不平凡的人卻造就了一起起“感動中國”的偉大事跡!!!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3

            3月25日,幼兒園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片段,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為他們的這份信念、這份執著而感動,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背后都有它獨特的一段故事。有的人事獻身國家的.棟梁之才,有的是社會的底層微不足道的人物,有的是孝心滿懷的兒女,有的是去偏遠山區支教的山村教師和醫生。不管如何,感動的實際被人記住,感動的精神將會永存。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當然尤其注意那些教師帶給大家帶來的感動,看了此次一對教師夫婦的經歷,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本次“感動中國”將“最美鄉村教師”的榮譽頒給了朱敏才、孫麗娜夫妻,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以愛名義,慈善的方式默默為那的孩子付出著,無怨無悔。在支教的9年里,他們選擇教育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工作,他們是扎根基層、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默默奉獻的先進典型人物。

            作為一名教師,要學習他們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學習他們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學習他們任勞任怨、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們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高尚情懷。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爭做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學的楷模,以朱敏才、孫麗娜老師為鏡子,做師德高尚、師級高超、師風嚴謹的人民滿意的教師,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4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于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

            尚在襁褓的江夢南,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半歲后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為了讓女兒更好地融入社會,江夢南的父母毅然放棄教女兒學習手語,而是讓女兒學習發音和唇語。

            最開始,小夢南靠著反復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并練習發聲,每個音節父母都要不停地重復,“如果有音節只要重復上1000次我就能學會,那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夢南直言,偶爾也會因聽力障礙感到低落,但她總有辦法開導自己:“我很羨慕別人可以輕松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電話、聽歌。每當這時,我就告訴自己,聽不見也有聽不見的好處,至少睡覺時不容易被吵醒。”

            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

            在江夢南的印象里,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唇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在學校,江夢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但對于江夢南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無法一直看到老師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只能通過看板書和課后自學來跟上進度。

            盡管如此,聰明、好強的江夢南憑借不服輸的勁頭,在小學四年級之后,自學完五年級的課程,直接跳級升入六年級。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5

            今天,我們在這里,觀看了2016年的感動中國,這場長達120多分鐘的視頻讓我很感動,而最讓我感動的,是在山區中為孩子們默默奉獻而從不所求的這樣一對山區夫婦,他們對優越的生活選擇放棄,而走向了科技落后的山區生活。

            曾經有這樣一對夫妻,朱敏才曾是一位外交官,英語非常好。本來可以住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們卻選擇了山區的艱苦生活。這個山區小學有100多個孩子,代課老師卻只有一人,他們的到來無疑是給山區孩子增加了興趣,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們學不到英語,那么課外知識就更別說了,但自從他們來后生活就和以前大大不同。由于每天這樣過度操勞和長期吃不上營養的蔬菜的原因,自己卻落得了風濕病,沒動一下條件雖然苦,但他們是快樂的。可好景不長,又一次他突發腦溢血,倒在了這里。過了許久才脫離了危險期,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有讓人激動的消息呀!他的心愿是在貴州山區當上一名英語教師,在這一刻,他的愿望果然實現了,而且非常光榮出色的完成了,難道他們得獎項不是理所應當的么?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終于在2015年晚在央視播出了,昨天晚上,我特地抽觀看了頒獎典禮,觀看過程中,平凡的`人們在不同平凡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人民。’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6

            2017年2月8日晚,我收看了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感動較深的就是優秀教師支月英。

            支月英,女,漢族,196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19歲的她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的選擇了遠離故鄉到海拔近千米的泥洋小學,交通不便、環境惡劣多少老師來了又走,但她卻用35年的堅守來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教師這四個字體現的淋漓盡致。她在平凡的崗位但她卻一點也不平凡。

            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它的價值,支月英同志讓我明白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忘初心堅持自我,她用她柔弱的臂膀托起山里孩子的'希望,她不讓一個孩子輟學、讓每個孩子都有上學的機會,讓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看到希望,讓孩子們明白山那邊的是個大千世界。她把每個孩子都視如己出35年來無論寒冬臘月都風雨無阻的一個一個的送回家,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把她的美好青春獻給了她所熱愛的人民教育事業。她是新時代優秀黨員的代表,是我們成長的榜樣。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她最好的寫照,她生病剛做手術就立刻趕回學校,她為工作忘記自我,心系著山里的娃。她是甘露、是清泉,她用自己的信仰征服了所有人,她可敬可佩。她用她的汗水灌溉出了教育之花,在一條平凡的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支月英能夠行走在大山深處,用腳丈量教育的寬度,用情加深愛的厚度,用心拓展生命的寬度,用愛的火焰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我們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應該像支老師一樣,堅守崗位把自己的教師身份牢記在心,在平凡的世界里做出不平凡。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7

            雖名曰草,芳香無盡,輕吹送余芳。

            蒼穹浩渺,繁星滿天而璀璨;鮮花別樣而夭夭;謐夜恬靜而舒心。這般浩瀚、妖艷和神秘的美,直教小生陶醉而迷離于其中。可如今斗轉星移,我戀上了一種奇特而美得不可方物的美——小草。

            在捐款人的署名上總是會出現“蘭小草”的化名,可他卻從未出現在任何頒獎臺上。

            他是一位鄉村醫生,每天依靠妻子微薄的利潤度日。他的診所雖小,可幾乎全縣的人都知曉他的診所,因為這個小地方里有一位看病從不收錢的醫生。他的醫術高明,大病小病都能在他的幫助下痊愈。他的醫德高明:有一位深的老年患者找到他。他深知這位患者大老遠每天看病不易,竟直接上為其治療。

            在診所里的人很多,可他兜里卻未裝一分錢。

            每年的報紙幾乎都有關于一位化名為“小草”的.報道,可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或是長相如何。在每年的那個時候,總能看到包裝嚴實手拿捐款袋子的人到捐款機構,丟下錢就匆匆離去。清點袋子中的錢總共2萬元,一分不少。他如同俠者,神秘而準時,從未拖延。

            在2018年,他的真名才被人知曉。

            他有一個充斥著芬芳的名字,喚為“蘭小草”,也有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的名字“王玨”。

            雖名曰草,卻是美的所在。

            我不排斥花的柔媚與芬芳,我敬重松柏的巍巍與剛強,我艷羨雄鷹搏擊長空的瀟灑。我更傾心、傾情名曰小草的美與芬芳。

            “做好事就應該像小草,默默無聞。”記得有一年這位“俠客”為了不遲到,借錢籌集了2萬元。這就是小草的節操!

            雖名曰草,輕吹送余芳。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2021頒獎晚會觀后感07-14

          2021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優秀觀后感(精選6篇)07-14

          感動中國2021年頒獎晚會觀后感(通用23篇)07-14

          2017雞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09-15

          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通用5篇)07-14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11-22

          《感動中國》頒獎禮觀后感06-02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優秀觀后感05-19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最新07-08

          看《感動中國》頒獎儀式的觀后感09-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视频一区手机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