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作文

          時間:2022-08-22 14:18:08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有關歷史典故作文(精選2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典故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歷史典故作文(精選20篇)

            歷史典故作文 篇1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歷史典故作文 篇2

            生活中,我們常常打敗別人,卻很難戰勝自己,也就是說,自己的那顆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去了不該去、不能去的草原。心丟了,“我”也就不復存在了,成了形同虛設的行尸走肉。

            那么,該怎樣讓自己擁有一顆積極、進取、樂觀的心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為心靈設置一個節制的閘。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夠被擋在心門之外,人才會變得寧靜。只有心靜了,我們才能有正確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沒有節制,心往往盛了不該盛的東西,比如忌妒、貪婪、仇恨等,而這些正是噩運的種子。秦國的太醫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于是派人殺了他。可是到現在,天下談論診脈的人還是遵從扁鵲的理論和實踐。其實忌妒之心人人都有,如果李醯能化忌妒為動力,發憤提高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迎頭趕上甚至超過別人,從而真正地改變命運。

            沒有節制,常常丟了自己。晉獻公想向虞國借路去討伐虢國,荀息建議晉獻公用最好的寶玉和良馬賄賂虞國君主,向他要求借路。晉獻公說:“假如他接受我的禮物又不借路,怎么辦?”荀息說:“他不借路,必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晉獻公說:“好吧。”就讓荀息帶著兩樣寶貝去賄賂虞公,向他借路。虞公見良馬和寶玉如此大禮,大喜之余,就打算答應借路。宮之奇勸諫說:“不能答應。虞有虢,好比車兩邊有護木,護木依靠車子,車子也依靠護木,虞虢兩國的地理形勢正是這樣。假如借路給他們,那么虢國早上滅亡,虞國晚上就要跟著滅亡了……”虞公不聽,堅持借路給晉國。荀息討伐虢國取得了勝利,三年后又發兵打敗了虞國……可見,虞公心里沒有設置節制這個閘,因此丟了自己和江山。

            淺水大魚不游,淺土大木不長。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節制,就離不開很高的修養、淵博的知識、良好的習慣,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我們才能很好地為心靈設置這個閘,讓它擋住欲望、貪念、丑陋、邪惡……讓心靈裝滿人間真情,裝滿人間美好。

            歷史典故作文 篇3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并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并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扎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么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愿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里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么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后,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歷史典故作文 篇4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華夏。

            歷史典故作文 篇5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6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歷史典故作文 篇7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歷史典故作文 篇8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并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島。盧龍縣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證明,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便有人類居住;山海關區孟姜鎮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莊的將軍臺新石器遺址,又證明了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了較高的文化。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后,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歷經1100百多年。

            孤竹是東北古國。擴展資料秦皇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

            秦皇島是中國近代旅游業的發祥地,匯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氣候溫和,是馳名中外的旅游休閑勝地,有“天堂之城”的美譽。秦皇島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擁有13所高等院校,15萬名在校大學生,人才密度居全省首位。

            秦皇島是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秦皇島港是中國最早的自主通商口岸,目前是世界最大能源輸出港。

            歷史典故作文 篇9

            提起荀彧,大家并不陌生。荀彧,字文若,他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杰出的戰略家。

            荀彧年少時便很有才名,被稱為“王佐之才”。輔佐曹操之時,他的很多戰略和戰術,得到了曹操的贊賞。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攜天子以令諸侯”。他治國如蕭何,謀略如張良。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

            他忠心輔佐曹操,在他心里,曹操是漢丞相,輔佐曹操便是為大漢盡忠。然而,曹操在群臣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有群臣進諫賜曹操為王,加九錫以彰功德,冕十旒,乘金車,駕六馬,出入用天子鑾儀。此時荀彧便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說,高祖皇帝在創大漢時便定下律法,異性不可稱王。

            然而,袞袞諸公,碌碌漢臣,卻都堅持要獻帝進曹操為王。此時,他心灰意冷地離開朝堂。昔日他忠心輔佐曹操承天道,伸大義,以為曹操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他現在明白了一切。

            兩人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分道揚鑣。曹操對荀彧失去了信心,可以說,荀彧在曹操心里沒有利用價值了。

            荀彧錯把自己的一生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從曹操一無所有開始輔佐,曹操對他推心置腹,他對曹操竭忠盡智。可曹操畢竟是君,他畢竟是臣。他從希望走向失望再到徹底的絕望,他心中的悲哀又有誰知道呢?一代名臣從此便落幕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10

            讓我感動的歷史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作品名字叫,《魯班學藝》,有個姓魯的木匠,學藝高超。魯木匠有三個兒子,他一心想讓三個兒子有自己的本領,要讓他們繼承他的事業。

            一天,魯木匠買了三匹馬,分給了兒子,要讓他們到終南山去找一位著名的老木匠學手藝。由于三個兒子小,就先留在身邊。大兒子和二兒子先騎著馬走了,三年后,卻又兩手空空的回來了。原來,他們在外面混了三年,根本沒到終南山,什么也沒有學到。魯木匠一生氣,就把他們倆趕出家門,不再認他們了。

            他對小兒子魯班說:“孩子,我一生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小魯班從小就是懂事的好孩子,他騎上他的快馬,告別了父親,翻過一座有一座的高山,跨過一條有一條的大河,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了終南山下,見到了老木匠。

            老木匠問他:“一門學藝,有人三個月就好了,有人三年才學好,這是怎么一回事?”

            魯班答道:“三個月學到的只是皮毛,三年才能學到真本領。”老木匠點點頭拿出一把崩了口的斧頭和兩支和兩支又禿又彎的鑿子,讓魯班磨。魯班什么也沒說,耐心細致地將它們磨好了.老木匠就高興的說:“孩子,你不怕困難有心靈手巧,我愿意把全部手藝都傳給你!”

            就這樣魯班跟著;老木匠學藝,常常天不亮他就起床,很晚才睡覺。他如此辛勤的學習,以至于常常眼兒敖紅,腰兒發酸,手兒磨破。

            可是,一分辛苦,一分收獲。幾年下來,魯班慢慢的學會了老木匠全部的手藝。魯班學出師后,收益更加精湛,后人都尊稱他為祖師。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只要我們勤奮刻苦,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歷史典故作文 篇11

            羽扇輕拂,一襲灑逸的鶴氅隨發髻間的綸巾飄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間閃現出絕非常人所有的英氣。諸葛孔明,這個“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這樣定格在了歷史長河的畫卷之中……

            “千秋有諸葛,看鏡汗吾顏。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諸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梁甫》,未出草廬,已知天下三分;輕搖羽扇,談笑之間,眾位儒生儼然已被辯得啞口無言;濁酒一杯,帷幄于草船,頃刻間已借得曹操百萬之箭;擺八卦,觀天象,竟可算得東風將來此助陣;點一縷淡香,彈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馬懿十萬大軍落魄而歸……這等神機妙算,何用比于古人,管仲樂毅怎可與之匹敵?“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你怎會辜負于徐庶的這番贊言!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忠”這個詞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閃耀的光點。為報先帝的三顧之恩,你臨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念先帝白帝托孤之情,為效先帝興復漢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而夙夜憂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終究是天妒英才,你滿懷著憂怨逝世于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為你嘆息,“你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啊!”后主劉禪,他是何許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對你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你,原是如此清醒的一人,此刻,怎會如此感情論事?你那滿腔的忠義凜然、嘔心瀝血,那樂不思蜀的劉阿斗,他——怎可意會?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千古諸葛,眾說紛紜,千年的光陰在人世間流轉,靈與肉雖被磨滅在清風間,無法磨滅的是諸葛孔明在世間的偉大人格。

            歷史典故作文 篇12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梁山伯的女孩,既聰明又漂亮。

            有一天,他問父親,說他想去求學,父親說那都是男子干的事情,不讓祝英臺去。祝英臺非常的傷心,于是她的丫鬟就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說英臺,我們男扮女裝,一起去吧。英臺非常的高興,于是他們扮成男扮女裝的樣子,還互相看了對方一眼,就去父親的房間里了。他們來到了父親的房間里,連父親都沒有看出來,由于拗不過祝英臺,所以就讓他們去了。

            在求學的路上,銀牌遇見了梁山伯,于是他們一起就去求學了。在學校里,他們兩個是一間房間,于是英臺為了不讓發現,它就在兩床之間放了一盆水。并告訴梁山伯睡覺要老實,梁山伯很聽話。可是這也比不過聰明的師娘師娘早就知道了這個秘密。有一天是娘讓祝英臺去他的房間一趟中臺去了,才知道原來是娘早就發現了。但是他卻請求師娘別告訴別人是娘娘,不過就答應了。

            這一天,祝英臺的父親給朱英臺寫來了一封信,信上說到他的父親病了,讓他回去一趟。祝英臺只好乖乖的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梁山伯和師娘一起在送祝英臺,在路上祝英臺給梁山伯說梁山伯,我們家有一個九妹跟我長得非常的像,到這學期期末你去我們家提親吧。梁山伯就變答應了,因為他非常喜歡祝英臺這種模樣。

            英臺到了家發現父親的病早就好了,父親面說,既然你已經回來了,就不用去了,就待在家里等著去馬家提親吧。英臺非常的傷心,但父親就是不讓他去求學,也不讓他見梁山伯。就這樣,梁山伯變氣死了,他臨死的那天晚上對他的嚇人說,他死后一定要把他埋在祝英臺和馬家的路上。

            去馬家提親那一天的路上,下起了傾盆大雨。祝英臺的丫鬟告訴中他,這就是梁山伯的墳墓,聽到后,祝英臺跳下花架就奔過去,跳進了墳墓里。雨過天晴,白云飄在空中,出起了七色彩虹。墳墓旁有兩只蝴蝶一直圍繞著墳墓轉。從此大家就把藍色的那一只叫做梁山伯把粉色的那一只叫做祝英臺。

            歷史典故作文 篇13

            東吳孫權決定舉辦一場“天下第一酒”的賽酒大會,最終的勝者將獲得孫權的珍藏版個人簽名照一張。周瑜立即將請帖發到魏蜀兩國,邀請兩國的重要領導人物參加。

            張飛接到來自東吳的請帖后,風風火火找到了諸葛亮,問道:“軍師,吳國要舉辦‘天下第一酒’賽酒大會,聽說還有大獎,咱們去不去呀?”“當然要去了,我等豈能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展示蜀國風采的好機會呢?”于是,劉關張三兄弟率領將士,騎著木牛流馬,帶著蜀國的五壇好酒去吳國參加比賽。

            蜀國的五虎上將和眾大將都是響當當的漢子,又超級愛吃辣,所以他們把自己喝的酒叫做“辣漢子”。魏國也毫不示弱,他們帶著傳世名酒—杜康酒來到了吳國。

            本次賽酒大會,由周瑜擔任男主持人,貂蟬擔任女主持人,孫權、劉備和曹操擔任評委,張飛、蔣干和陸遜擔任品酒員。賽酒大會上,東吳也亮出了自己的名酒—“俊酒”。因為江南地區俊美的男子眾多,所以他們就把自己的酒稱為“俊酒”。

            比賽開始了,首先由陸遜來試飲“辣漢子”酒。他把杯中酒一飲而盡,頓時感到全身熱血沸騰。他仰天大吼一聲,沒想到竟把兩只小鳥從樹上震落下來。所有在場的人無不驚嘆。張飛品嘗了魏國的杜康酒,喝完后,居然大筆一揮,畫出了一幅舉世無雙的畫,技驚四座。關羽的眼睛此時瞪得如乒乓球大小,瞠目結舌:“張飛有勇無謀,飲此杜康酒,竟然能作畫,真是太神奇了!”蔣干喝了吳國的俊酒,頓時覺得自己身輕如燕,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幾歲,變得愈發風流瀟灑。大家見三人飲酒后的幸福表情,紛紛要求品嘗其他國家的美酒。最終,大家經過反復品嘗,覺得蜀國的“辣漢子”酒最能增強體能,所以該酒被評為了“天下第一酒”。劉備率領蜀國將士,開開心心回到了蜀國。當然,在路上,他們就把得到的大獎—孫權的簽名照給丟掉了。

            過年時,劉備登門探望軍師諸葛亮,命人準備了上好的“辣漢子”。諸葛亮一開門便說:“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辣漢子’!”

            歷史典故作文 篇14

            三顧茅廬講的是關于三國時期劉備的故事。話說劉備有雄心壯志,但天時地利不夠,于是在官渡打戰中被曹操打敗了。劉備的手下有個謀士叫徐庶,常常給劉備出謀劃策,給他解了不少圍。雖然曹操打贏了劉備也不甘心,想把他的左膀右臂也給折了。來一個消息騙徐庶,“徐庶你快回來,你那歲數大的娘親身體不好,恐怕……”徐庶知道這消息心急如焚,但也擔心劉備,就跟劉備說,“隆中有個曠世奇才名字叫諸葛亮,他的`主意很多,想法很廣。我不在你身邊,你要請他下來,這樣你打天下的大業就可以實現了!”哎,不得已,劉備打了敗仗只能跑去自己的親戚劉表家投靠他。天天在劉表家的后院里種菜,實在是悶,什么時候才能得天下。于是就把這煩心事跟自己的兩個兄弟說了。兩個兄弟也贊成他去找諸葛亮。于是第二天三人捎上禮物就去隆中請諸葛亮下山幫助自己。

            但這諸葛亮是不好請的。第一天去就不巧,門口碰到個書童,“我們家先生出去旅游了,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呢!你們請吧,我就不招呼了。”三個只能回去了。

            又過了幾天,他們又拎著禮物去了,那天下著鵝毛大雪,上隆中的路不好找。一瘸一拐終于到了諸葛亮的家了,一到門口就看到里頭有個人在讀書,于是特別高興,終于找到諸葛亮了。于是跑過去,“諸葛先生,可讓我見到你了!我是……”這時那個讀書人轉向他,“不好意思啊,你認錯人了,我是他的弟弟。我哥哥剛剛被朋友叫出去了。”劉備也沒辦法,跟他弟弟說,“我來了兩次都沒碰見,這樣,我寫封信,麻煩您幫我教給他吧。”于是,又回去了。

            快到新年了,劉備又去隆中。到的這時候諸葛亮剛好在睡覺。為表自己的誠心,劉備就讓關羽和張飛在門口等著,自己就進去,在諸葛亮的門口等著。終于諸葛亮醒來了,劉備興奮地過去,跟他表達自己的心意真誠地希望諸葛亮能夠幫助自己得到天下。被劉備“三顧茅廬”真情實意感動,諸葛亮就成了劉備的軍師。

            歷史典故作文 篇15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16

            曹褒,字叔通,魯國薛縣(今山東勝縣東南)人,其父專門研究過周期的禮儀制度,曹褒十幾歲就跟著父親研究禮儀一類的學問。他仰慕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禮儀的功業,不分晝夜地刻苦學習,常常忘記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舉孝廉,不久被授任圖(今河南妃縣南)令。在任期間,以禮儀管理縣政,以恩德影響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有一年,五個小偷在困縣作案被衙役捕獲。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業,暗示曹褒立即殺掉五個小偷。曹褒說:“小偷罪不至死,如果無原則地服從上級指令,殺掉不該殺的人,有造我的處世準則。我寧肯得罪上司,絕不向權力妥協。”后來,曹褒因這件事被降為功曹。

            當時漢章帝在位,他認為朝廷的禮儀制度很不完備,應重新制定,使之完善,于是命令百官詳加研討。曹褒當時在朝中任博士,他上書章帝。陳述意見,表示愿負責這項工作。皇帝很欣賞曹褒的見解,提升他為侍中,經常在皇帝身邊充當顧問。有一次,皇帝向玄武司馬斑固詢問改制禮儀的事宜,班固說:“京城讀書人很多,他們對禮儀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議一議。”章帝說:“民諺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作舍道邊,三年不成)。人多嘴雜,意見不一,什么事都辦不成。當年堯帝制定規章讓夔一個人就辦了。”皇帝知道曹褒對歷朝禮儀很有研究,即下詔,命曹褒主持這項工作。曹褒接受任務后,撰寫了從皇帝到百姓關于婚喪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計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參照前代制度。成書后,百官議論紛紛,章帝下令,停止討論。

            這段故事提醒后人,作事要果斷,聽取意見要善于選擇,否則人言人殊什么事都辦不成。曹老不僅是個出色的學者,還是非常稱職的地方官,值得敬仰。

            歷史典故作文 篇17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見紂王荒淫無道,便棄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恥笑,所以暫時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里,以待時機。 一天, 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樵夫武吉擔柴路過,見他竟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香餌,便問長者貴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號正熊。武吉嘆了口氣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象你這樣愚拙的人,還自號正熊,實不相稱!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釣魚是假待機進取是真。然而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說罷,就擔起柴擔進城去了。

            不料武吉進城失手打死了守門的軍士招來殺身大禍,巧逢西伯姬昌路過,得知武吉是個孝子,家中有老母無人奉養,便贈與黃金十兩,命他回去安頓好老母再來領罪。老母絕望,便帶武吉來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教他如此這般,從此武吉只在鄉中干活,不再進城去了。 光陰似箭,不覺又是一個春天。一日,西伯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忽聽有人唱道: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污。龍興云出虎生風,世人慢惜尋賢路;姬昌命人將歌者找來,見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來領罪,反在此唱歌?武吉便照實說了,并說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認為姜尚必是賢者,便當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帶路來河邊尋訪姜尚。姜尚為試姬昌的誠心,未理采而避入蘆葦叢中。姬昌求賢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為武德將軍,再次帶路,親率百官一同再訪姜尚,封為太公。 后來太公輔佐文王,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歷史典故作文 篇18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chù)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后,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么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齊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于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

            上面的故事源自《戰國策·齊策四》,曰:黜愿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yú)。

            歷史典故作文 篇19

            武則天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采用嚴刑峻法,消除異己。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機想方設法誣陷自己的政敵,并絞盡腦汁制造酷刑逼供。整個國家都籠罩在高壓的恐怖氣氛下。武則天當政期間的兩個最有名的酷吏就是周興和來俊臣,有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系不錯,因此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想出一計。一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一邊飲酒一邊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么絕招可以教給我?”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甕,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意志堅強、頑固不化的人,也會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甕,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甕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我奉命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就請君入甕吧!”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在統治穩定之后,武則天開始棄用酷吏,轉而任用了很多賢臣來輔助治理天下,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后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從這點來說,武則天也堪稱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成語用來比喻用某人整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或借指設計好圈套引人上當,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歷史典故作文 篇20

            諸葛長民是東晉時瑯玡陽郡人,文武雙全,但品行不檢,鄉里人沒一個稱贊他。他原是大將軍桓玄的參軍,后因貪財,被桓玄免 職。后桓玄失勢,他投靠大將軍劉裕,因討伐桓玄有功,被任命為輔國將軍。不久又因討伐桓歆,擊敗流冠慕容超,升任為晉陵太守,坐鎮丹徒。

            當時,東晉政局十分混亂,時有叛將作亂,連京都也岌岌可危。諸葛長民率軍入京護衛有功,被加封為豫州刺史、淮南太守。

            不久,大將劉毅又率兵作亂,劉裕率兵往討,令諸葛長民率軍留守京都。諸葛長民一時忘乎所以,甚至入朝安帝時也帶著五十名甲士。

            諸葛長民在京城驕縱奢侈,橫行不法,搜刮了無數金銀財寶,建起了漂亮的宅第,擄掠了數以百計的美女供自己玩樂。京城中的官吏和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敢怒而不敢言。

            過了幾年,劉裕平定了劉毅之亂,將要班師回京。諸葛長民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必將受到劉裕的懲處,心中不由十分害怕。他的弟弟諸葛黎民勸他率民造反,他又不敢。他長嘆說:

            “一個人貧賤的時候,老是希冀富貴;但人富貴了,危機也就跟來了。事到如今,我想回到丹徒去做一個布衣(普通的老百姓),恐怕也辦不到了。”

            這時,劉裕早已知道諸葛長民趁自己不在京城犯下的種種惡行,他怕諸葛長民一旦真的起兵作亂,京都將血流遍地,便日夜兼程,趕回京城,悄悄回到府中,作好了制服堵葛長民的準備。

            第二天,諸葛長民聽說劉裕已經回京,無可奈何,只得硬著頭皮去見劉裕。兩人剛交談不久,劉裕預先埋伏在幕后的甲士突然沖出來,趁諸葛長民不備,亂刀將他砍死。

            接著,劉裕又派人將諸葛長民的弟弟葛黎民和諸葛幼民抓起來殺了。

            后來,“丹徒布衣”這一典故,用來指代平民或識破官場危險的人。

          【歷史典故作文】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3-20

          精選歷史典故12-11

          經典歷史典故04-25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關于歷史典故的作文03-15

          歷史典故:杞人憂天07-0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愉拍二区一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浪潮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 尤物国产91九色综合久久 | 先锋全部色资源在线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