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來歷

          時間:2023-06-21 23:05:27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漢字的來歷100字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甲骨文: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漢字形態(tài),起源于殷商時期。

            金文:刻鑄在鐘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時期出現(xiàn)。

            大篆:又叫做籀文,周太史籀創(chuàng)造,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行于秦國等地。

            小篆:適應秦統(tǒng)一中國的形式而形成,由大篆簡化而成.

            隸書:形成于戰(zhàn)國晚期,成熟于漢代,由小篆簡化而成。

            楷書: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六朝時進一步完善,唐代時成熟,由隸書簡化而成。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xiàn)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tǒng)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xiàn)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xiàn)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體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xiàn)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xiàn)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漢字來歷

            漢字,在中國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fā)展的語素文字。 漢字從語段文字發(fā)展到語詞文字。語段文字階段應該漫長,可能達數千年之久。漢字發(fā)源期有距今7762年(±128年)前的賈湖刻符、七千多年前內容豐富的雙墩刻符、及半坡陶符、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而殷墟的甲骨文是公認的初步成熟而定型的漢字系統(tǒng)了。成熟期有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xiàn)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qū)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人所發(fā)明創(chuàng)制并作改進,小篆,發(fā)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chuàng)制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tǒng)一狀態(tài)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xiàn)時中國定為國家規(guī)范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fā)展至高度完備的水平,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qū)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guī)范文字。現(xiàn)代漢字大致分成繁體與簡體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后者由中國大陸制定使用,并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采用。非中文體系中,日本自制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guī)范,而21世紀,越南、朝鮮半島地區(qū)和蒙古國,漢字已不再具有官方使用地位。

          【中國漢字的來歷】相關文章:

          永恒的中國漢字作文02-11

          中國漢字作文400字04-01

          關于中國漢字的作文300字(精選44篇)04-16

          中國漢字的作文600字(通用49篇)03-23

          中國漢字的作文300字(通用23篇)04-15

          實用的中國漢字的作文300字24篇11-23

          精選中國漢字作文300字24篇04-19

          中國漢字五年級作文10-31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所考詞語匯總03-09

          我愛中國的漢字600字作文(通用25篇)09-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地址一 | 日本亚洲欧美国产ay | 亚洲午夜精品高潮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91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