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15篇)
哲理的故事1
那天,在一個盛夏的午后,陰云密布。太陽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暉,躲進了烏云。狂風怒吼,燕子也收起了那雙雋美的翅膀,歸了巢。
我獨自坐在桌前,可無心顧及這些。此時,正是一個學生最煩悶的時候,因為期末考試要到了。天氣悶熱,我看著桌上的復習材料,心生倦意。于是,我便隨手拿起手機,準備休息一下。剛玩了一會兒,我就聽見了一陣腳步聲——父親推開了門的。見狀,我急忙收起手機,可還是慢了一步,父親敏銳的眼睛捕捉到了這一切。那一刻,我的目光與父親尖利的目光撞到了一起。“拿出來吧。”父親走近我,伸出了一只手。無奈,我只好把手機乖乖地交給父親的。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還是無心復習。我又看見了一旁的籃球,便將它拿在手里,在屋子里扔了起來。誰知,過了一會兒,父親再次推門而入的。“你要學就認真學,要不就別學!”這次和上次不同,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怒氣。此時,我的心開始煩躁。穿拖鞋,關燈啊,別剩飯……一系列的“管教”從心底浮上來。父親給我定了那么多規矩,這讓我怎么活呀!我忍不住了,推開房門,走了出去。
此時,雨越下越大。我在院子里漫無目的地走著。因為忘了帶傘,雨已經把我淋透了,可此時我并不想回家。我不想輕易屈服。于是,我便走進了一旁的瓜架,準備在那里避雨。進了瓜架,注意力自然轉移到了瓜上。風和雨早已把瓜葉摧殘得不像樣子,但瓜葉后面的瓜仍然青翠可愛。走近了,我才發現,那肥嫩的瓜周圍纏著一條條葛藤!那翠綠的瓜身上被纏出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勒痕。在驚訝之時,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我一一解開了那些葛藤,當最后一根葛藤離開瓜身時,我卻聽到了一聲悶響——瓜落了下來!此時,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快步走回家。
哲理的故事2
二、開燈的故事
有一個盲人住在一棟樓里。每天晚上他都會到樓下花園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論是上樓還是下樓,他雖然只能順著墻摸索,卻一定要按亮樓道里的燈。一天,一個鄰居忍不住,好奇地問道:“你的眼睛看不見,為何還要開燈呢?”。盲人回答道:“開燈能給他人上下樓帶來方便,也會給我帶來方便。”鄰居疑惑地問道:“開燈能給你帶來什么方便呢?”。盲人答道:“開燈后,上下樓的人都會看見東西,就不會把我撞倒了,這不就給我方便了嗎。”鄰居這才恍然大悟。
哲理: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方便了他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方便。
哲理的故事3
單車在奔馳著,前車輪瞥了后車輪一眼,得意地笑出聲來:“哈哈,我們同樣都是車輪,可我總走在你的前面,你總跟在我的后面。你不感到屈辱嗎?”
后車輪也不爭辯,默默地繼續行它的路。不久,這輛單車拆散修理了。在修好整裝的時候,主人把車輪換了一下位置。
單車又開始奔馳了,過去的后輪瞥了一眼如今的后車輪說道:“老兄,你這回可明白了吧,過去并不是你能干、先進一些,而是我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
現在輪到后車輪默默無語了。
故事的寓意:
《菜根譚》有句云:“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所以人對于自身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職場上,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只有崗位的不同,而無優劣之分;得志不必喜,失志不必憂。
哲理的故事4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在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屋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屋檐,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你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且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己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回答:“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已。"
哲理的故事5
有一天,一只蝦慢慢的爬出來溜達。
蝦見到螃蟹身上有時呈現出好看的紅色,很是羨慕。
于是它問螃蟹,“你身上的紅色真好看,我要怎樣才能和你一樣呢?”
螃蟹告訴蝦,它常常跑到陸地上曬太陽,當強烈的陽光照耀它時,身上便呈現出好看的紅色。
蝦聽后興奮不已,一躍跳到了岸上,也學著曬起了太陽,結果卻被太陽曬死了。
故事寓意:
故事里的蝦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活動的規律和生活習性,盲目跳到岸上去曬太陽,可見,迷失自我的過程,也就是釀造悲劇的過程哦。其實生存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不模仿別人就行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哲理的故事6
獵狗跟隨主人到林間狩獵,發現一只正在吃草的兔子。獵狗悄悄靠近兔子,然后猛地撲過去,一口咬住了兔子的后腿。兔子大驚,拼命從獵狗的口中掙脫出來,然后沒命地向樹林深處跑去。
為了不落到獵狗的嘴里,兔子一路狂奔;為了逃命,它拼盡了全力。雖然一條腿已經受傷,還有樹林中的枯枝敗葉阻礙著它,但它卻跑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獵狗努力追趕著,它要抓住兔子,向主人證明自己的優秀。只是它在追趕過程中經常要避開一些障礙,有時是樹樁,有時是斜伸出來的荊棘,有時是馬蜂窩……
兔子為了求生全力以赴,獵狗則為了捕獵盡力而為。最后兔子一頭扎進洞的時候,連在遠處觀望的獵人都不敢相信野兔竟然逃脫了,但是野兔的的確確贏了獵狗,而獵狗在洞外轉了兩圈,只得悻悻離去。
哲理的故事7
鏡子碎了以后
在伊朗的德黑蘭皇宮,你可以欣賞到世界上最漂亮的馬賽克建筑。那里的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顆顆璀璨奪目的鉆石鑲嵌而成。走近細看,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流光溢彩的“鉆石”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的鏡子的碎片。
只不過,當初這座宮殿的設計者打算鑲嵌在墻面上的,并不是這些鉆石般的小小碎片,而是一面面碩大的鏡子。但是,當第一批鏡子從國外運抵工地后,人們驚恐地發現鏡子被打破了。承運人忍痛將這些破損的鏡子丟到了垃圾堆,并把這個壞消息通知建筑設計師。
形狀分割線
令人驚訝的是,該設計師并沒有為此大發雷霆,而是命令手下人將所有丟棄的鏡子重新撿回,并雇了許多工匠將殘破的鏡子敲成更小的碎片。一切就緒后,按照這名設計師的構思,工人們將這些碎片鑲嵌到墻壁和天花板上,于是碎片就變成了“鉆石”。
置身于這座宮殿,審視四周由不計其數的小小碎片點綴的墻壁時,你或許會為設計師的巧思嘖嘖稱奇,或許更會為人生的意義陷入沉思。
當初,誰也沒有料到完好的鏡子會變得殘缺不全,更沒有料到支離破碎的鏡片會成為完美無瑕的藝術品。
形狀分割線
在人生中,有多少次,當挫折與失敗突然來襲時,我們的夢想、熱情被侵蝕得千瘡百孔,就像那完好的鏡子被打得粉碎一樣。
當人生的碎片簌簌掉落時,千萬不要以為那就是世界的末日,千萬不要讓碎片拋撒一地,應該去撿拾起那些碎片,重新上路,用生命的碎片書寫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傳奇。
哲理的故事8
貪欲是束縛人最好的繩子。束縛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緊它脖子上的.繩子,而是吊起它心頭的欲望,使其貪婪起來。束縛人不也是這樣嗎?如果有人吊起了你心頭的欲望,你就相當于被別人用繩索束縛住了,戴上了枷鎖,從此自由受限,再也難以自在清明了。
張三和李四是鄰居,他們都養了幾只猴子,以耍猴謀生。
張三的生意很火,因為猴子很敬業也很聽話,所以幫張三賺了不少錢;李四卻不行,他的猴子經常消極怠工,還時不時地有猴子逃走。李四請工匠加固了猴舍,還在每個猴子的脖子上都加了一道繩索束縛,但仍然收效不大。無奈之下,他去找張三取經。
在張三家待了半天,李四也沒有發現張三有什么絕招,對猴子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和自己沒有什么兩樣。
然而,到了吃飯時間李四才發現有些不同,只見張三準備了許多香蕉、葡萄等新鮮水果的模型,惟妙惟肖,比真的還多了幾分水靈。吃飯的時候,老張總是先把模型擺出來,然后才拿出真正的水果喂猴子,喂完猴子,就拿起水果模型,向猴子晃一晃,才小心地放回到屋里。
李四不解地問張三:“你擺這么多水果模型干什么?雖然漂亮,但是既不能又吃不能嚼的啊。”
張三輕輕一笑,說:“雖然不能吃不能嚼,但可以激起猴子的欲望,想著這些新鮮的水果,就有了工作的動力和忍受委屈的理由。所以,我的猴子一般不會逃走,因為一旦逃走,它就永遠失去了擁有這些新鮮水果的機會。”
李四恍然大悟:束縛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緊它脖子上的繩子,而是吊起它心頭的欲望,使其貪婪起來。束縛人不也是這樣嗎?
如果有人吊起了你心頭的欲望,你就相當于被別人用繩索束縛住了,戴上了枷鎖,從此自由受限,再也難以自在清明了。
哲理的故事9
兩個士兵一起趕路,途中,他們被一個強盜所劫。一個馬上逃躲到一邊,另一個勇敢地迎上去,與之搏斗,殺死了強盜。這時,那膽子小的士兵跑過來,抽出劍,并將外衣丟開,大聲說:“我來對付他,我要讓他知道,他所搶劫的是什么人。”這時,那名勇敢的士兵說:“我只愿你剛才能來幫助我,即使只說些話也好。因為我會相信這些話是真的,更會鼓足勇氣去抗敵。而現在還是請你將劍插進鞘里,管住你那毫無用處的舌頭吧。你只能欺騙那些不知道你的人。我親眼見到了你逃跑的速度,十分清楚你的勇氣是不可靠的。”
——故事是說,有些人在事快要成功或已經成功后,企圖把自己打扮成英雄,而在奪取成功的過程中,他們卻袖手旁觀。
哲理的故事10
99塊金幣的故事
皮克很快樂,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么不快樂呢?我每天都能討到填飽肚子的食物,我每天還 有這座破廟可以擋風遮雨;我不為其他的人做工,我是自己的主人。我為什么不快樂呢?”皮克這樣回答那些羨慕他的人。這樣回答問題的皮克總是快樂得像個天使。
可是有一天,皮克臉上的快樂突然丟失了。
那是因為,在一天下午,皮克在回破廟的路上撿到一袋子金幣,準確地說是99塊金幣。其實,拾到金幣的那個晚上,皮克是最最快樂的了。“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塊金幣!這夠我吃一輩子啊!99塊,哈!我得再數數。”皮克怕這是一個夢,皮克不敢睡覺。直到 第二天太陽出來時,他才相信這是真的。
第二天,皮克很晚也沒有走出破廟,他要把這99塊金幣藏好,這真的需要一番功夫。“這錢不能花,我得攢著。我要是擁有100塊金幣就好了。我要擁有100塊金幣!”從來沒有什么理想的皮克現在開始有了理想。他還需要一塊金幣,這對一個叫花子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遠大的理想。
半響午,皮克才出去討飯,不!他開始討錢,一分一分的。中午他很餓,他只討到一點兒剩飯。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時間守著他的金幣。
“還差91分。”晚上他反復地數著他的金幣,他開始忘記了饑餓。
一連幾天,皮克都是這樣度過的。這樣過日子的皮克就再也沒有吃飽過,同時也再也沒有快樂過。
討錢越來越難了。難的原因是別人愿給剩飯而不愿給錢,還因為皮克用來討錢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當然也因為他不快樂了別人也不愿再施舍給他。
“皮克,你為什么不快樂了?”
“咱是叫花子,快樂個啥!”
“你原先可不這樣。”
“……”
皮克越來越憂郁,越來越苦悶,也越來越瘦了。終于有一天皮克病倒了。這一病,皮克就幾天也沒有起來。這幾天里皮克就想著一件事:還差16分就100塊金幣。
“皮克,你難道沒有收到我給你的金幣?你為什么不看醫生?”突然,一個富商到破廟里對生命垂危的皮克這樣說。
“什么?”皮克驚問。
“皮克,你的快樂,是你的快樂救過我,三年前,我在一次買賣中賠盡了家產,正準備自殺,我見到了快樂的你,我明白了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快樂地生活。后來,我就東山再起了,賺了很多錢。那一次,我帶著99塊金幣出來游玩,見到你,就把錢丟到了你走的路上。可是你現在為什么還做叫花子呢?為什么不快樂呢?生了病為什么不拿錢去看醫生呢?”
“我想擁有100塊金幣。還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從腰里取出一塊金幣給他。皮克接過錢,把錢裝進袋子里,然后又全部倒出來,很細心地數,他終于有了100塊金幣。
皮克笑了,然后就昏倒了。
這時一個游僧路過這里,見到昏倒的皮克,向富商問明了情況,便開始為他診治。
“什么?你又給了他一塊金幣?”
“是的!”
“這下完了!”
“怎么了?”
“因為他有了99塊金幣的時候,就會希望有100塊金幣。這就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貪欲,貪欲趕走他的快樂。你要救他,你得向他索回那99塊金幣,這樣他或許有救。現在,你反倒滿足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撐下去的動力了。你開始時給他99塊金幣,你使世界上少了一個快樂的人;你又給他一塊金幣,這就使世界上少了一個生命。”
富商試了試皮克的鼻子,皮克果然什么時候都不會快樂了。
貪婪一旦被誘發出來,那么在它支配下的人就會永遠的失去快樂了。
哲理的故事11
老鼠實在太猖獗了,黑狗那華麗而舒適的狗窩被折騰得天翻地覆,使得它不得安寧:食物被竊暫且不說,最要命的是睡不安穩,做夢中時不時身上被咬一口。可又拿這小玩意兒沒辦法,要趕趕不走,常常不請自來;要捉又捉不到,想挖老穴又洞口太小,可望而不可及。黑狗防不勝防束手無策,真是傷透了腦筋。
看來只有借助于貓的力量了。經過深思熟慮,黑狗十三分客氣地請來了花貓。
“尊敬的貓老弟,現在全指望你了,”黑狗恭維著花貓:“只有你才能制服這群鼠輩們,請求你對這些惡貫滿盈的流氓強盜痛下殺手,給它來個斬草除根以絕后患,我將會給你豐厚的報酬:你要吃的盡管拿,喏,你要我這高貴的臥塌嗎?我也可以答應送給你。”
花貓看著那一堆精美的食品和令人羨慕的床鋪,兩眼直發光,一口答應了黑狗的請求。
于是花貓發動家族全體參戰,同仇敵愾,對老鼠進行圍追堵截,不長時間,就全殲鼠族,徹底消除了鼠患。
花貓帶著戰利品向黑狗報捷邀功,眼睜睜地等待黑狗賞賜曾許諾給它的食品和床鋪。
黑狗表現得慷慨大方:“別太客氣了,這些戰利品全歸你,不必再分給我了,只要你能感謝我就行——因為是我給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財機會。”
“可是那食品,那床鋪……”花貓心有不甘,還在念念不忘黑狗的承諾。
“怎么,你還不知足嗎?你這貪得無厭的家伙,”黑狗瞪起了眼睛:“你捕殺了這么多的鼠類夠你家族享用多長時間懂嗎?我不分你一半已是寬宏大量了,你還想搶我吃的奪我睡的,真是忘恩負義的家伙,看我不一口咬死你!”說著轉身張牙舞爪地朝花貓撲去。
花貓大吃一驚,它敏捷地躲開黑狗的攻擊,縱身一跳上了屋頂。花貓呆望著發怒的黑狗莫名其妙一頭霧水:這黑狗的肝火何以如此旺盛,無緣無故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花貓的確沒弄明白。它最終也沒得到黑狗許諾的食品和床鋪,至今還只能吃貓食住屋頂。
而黑狗卻完全心明如鏡,現在的花貓還有什么用途呢——老鼠已經沒有了!
哲理的故事12
在很久以前,某個地方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竣工之后,寺廟附近的善男信女們就每天祈求佛祖給他們送來一個最好的雕刻師,好雕刻一尊佛像讓大家供奉,于是如來佛就派來了一個擅長雕刻的羅漢幻化成一個雕刻師來到人間。
雕刻師在兩塊已經備好的石料中選了一塊質地上乘的石頭,開始了工作。可是,沒想到他剛拿起鑿子鑿了幾下,這塊石頭就喊起痛來。
雕刻師就勸它說:不經過細細的雕琢,你將永遠都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還是忍一忍吧。
可是,等到他的鑿子一落到石頭身上,那塊石頭依然哀嚎不已: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饒了我吧!雕刻師實在忍受不了這塊石頭的叫嚷,只好停止了工作。于是,他選了另一塊質地遠不如它的粗糙石頭來雕琢。雖然這塊石頭的質地較差,但它因為自己能被雕刻師選中,而內心感激不已,同時也對自己將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憑雕刻師的刀琢斧敲,它都以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著。
雕刻師則因為知道這塊石頭的質地差一些,為了展示自己的技術,他工作得更加賣力,雕琢得更加精細。
不久,一尊肅穆莊嚴、氣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們的面前,大家驚嘆不已,把它安放到了神壇上。
這座廟宇的香火非常鼎盛,日夜香煙繚繞,天天人流不息。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香客行走,那塊怕痛的石頭被人們弄去填坑筑路了。由于當初承受不了雕琢之苦,現在它只得忍受人來車往、車碾腳踩的痛苦。看到那尊雕刻好的佛像安享人們的頂禮膜拜,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
有一次,它憤憤不平地對正路過此處的佛祖說:佛祖啊,這太不公平了!您看那塊石頭的資質比我差得多,如今卻享受著人間的禮贊尊崇,而我卻每天遭受踐踏,日曬雨淋,您為什么要這樣的偏心啊?
佛祖微微一笑說:它的資質也許并不如你,但是那塊石頭的榮耀卻是來自一刀一銼的雕琢之痛啊!你既然受不了雕琢之苦,就只能得到這樣的命運啊!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像上帝腳邊的一塊石料,當你發愿要做什么,要在某一領域成就什么的時候,上帝他會看得見。他要在你的前路擺放一堆你必須經歷的苦難。當你忍受這一個又一個苦難,跨越這一番又一番磨煉,向著心中的目標邁進的時候,上帝的刻刀已在你身上雕琢了一遍又一遍。你不要抱怨,那是上帝在成就你的心愿!(當然,也因為成就這一切、洞悉這一切的是上帝,所以我們應平靜地接受必須經受和忍受的一切,如果自己額外去找苦吃,只為吃苦而受苦,也許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據不同的文獻記載,王羲之苦練書法20年,寫完了18缸水;貝多芬練琴專注時,手指在鍵盤上練得滾燙滾燙的,為了能長時間地彈下去,他把手指放在水中泡涼后再接著彈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無一不是吃過苦中之苦、并且經歷過巨大苦難的。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大浪淘沙,百煉成金,雕琢能讓玉器更趨于完美,忍受雕琢之苦方能成大器。所以走過苦難,經過錘煉的生命會綻放出不可思議的光彩!
彼得從小雙目失明,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失明的后果。當他長大的時候,他知道后將永遠看不到世界。
“上帝,為什么要這樣對我?難道是我做錯了什么嗎?”彼得常常這么問自己。”我看不到小鳥,看不到樹木,看不見顏色。失去了光明,我還能干什么?”
他的親人和朋友,還有許多好心人都來關懷他,照顧他。當他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常常有人為他讓座。當他過馬路的時候,會有人來攙扶他。但彼得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別人對他的同情和憐憫。他不愿意一直這樣被同情憐憫。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那是萊恩神甫講給他的一句話:“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我真的是上帝咬過的蘋果嗎?”他問萊恩神甫。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棄兒。但是上帝肯定不愿意看到他喜歡的蘋果在悲觀失望中度過他的一生。”萊恩神甫輕輕的回答道。
“謝謝你,神甫,你讓我找到了力量。”彼得高興的對神甫說道。從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鐘愛,開始振作起來。若干年后,當地傳誦著一位德藝雙馨的盲人推拿師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這件事,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而睿智的比喻。我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蘋果。”
哲理的故事13
夾山善會禪師和定山神英禪師邊走邊談論法義。
定山禪師說:“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時時體會世間一切皆虛妄,連佛性也不執著,就能超越生死。”
夾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見地:“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當下看見自己的佛性,就不會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兩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見大梅法常禪師,并陳述各自的見解。夾山問大梅法常禪師:“我們兩個人的見解,不知道誰的才對?”
“一親一疏。”意思是一個說得比較對,另一個說得比較差。
夾山問:“是哪一個人比較對呢?”
大梅法常禪師回答:“你們先回去吧,明天再說。”
第二天一大早夾山禪師又去追問大梅法常禪師:“到底哪一個人的論點比較對?”
大梅法常禪師大喝:“對的人不會來問,來問的人就是不對。”
禪是超越兩邊,不立不廢,直指人心的法門。夾山認為超越生死,必須心中有佛,定山認為解脫生死,連“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無的說法,就好比說“只剩半杯水”和說“還有半杯水”,只是觀點不同而己。
夾山不明白,非要問個對與錯,于是落入言語、思想的分別,難怪大梅法常禪師要呵斥他不對了。禪一問是非對錯,當下便落入二元對立,因此,學禪者如果還執著于好壞、是非、對錯、大小這種種差別相,就會與禪心相違,背道而馳。
哲理的故事14
從前,印度的一個國王飼養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力大無窮,勇敢兇悍,在戰場上橫沖直撞、所向披靡。國王一直用他來執行死刑——踏死死囚犯。
有一次,飼養大象的住處在火災中被燒毀了,國王只有將大象移到了另一個住處飼養。在新的住處附近有一座寺院,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經,經文里有一句話說:"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惡者下沉深淵。"大象不分晝夜地都能聽到這句話,以致性情漸漸溫和,甚至起了慈悲心。
一天,國王命令大象去執行死刑,大象來到了刑場。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輕觸了幾下死囚犯們,就自行離去了。后來凡是被拖來的罪犯,大象全都用這種方式處理。國王看了后大為惱火,召集眾大臣研討此事。
群臣議論紛紛,有一位大臣稟告說:“這只象的住所旁邊有一座寺廟,大象必定是朝夕聽聞佛法的教誨,心生慈悲。如果現在把大象放在屠宰場,讓它日夜看見屠宰的情形,必定會再次威猛起來。”
國王覺得有道理,立刻派人將大象牽到屠宰場附近,讓它每天都看到斬殺、剝皮等殘忍的事情。大象果然又恢復了昔日的野性。
禪中道義: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懂,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場所和對象的不同,才會產生善惡的行為。因此,如果遇到外道邪見的惡知識,就會長期在三惡道里流轉不息,始終不能脫離;如果常懷信敬之心,遇到良師益友,得到奧妙的指點教誨,就能脫離惡道,獲得無窮受用。
哲理的故事15
預言
曾國藩擅長通過人的身體語言來判斷的對方的品質、性格、情緒、經歷,并對其前途做出準確的預言。
一天,三位幕僚來拜見曾國藩,初次見面寒暄后,退出大帳。有人問曾國藩對此三人的看法。
曾國藩說:“第一人,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謹慎之人,是適于做文書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乃屬機巧狡詐之輩,不可重用;惟有這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鐘,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將的風度,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過于剛直,有偏激暴躁的傾向,如不注意,可能會在戰場上遭到不測的命運。
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羅澤南,后來他果然在一次戰爭中中彈而亡。
故事的哲理
識人術的神奇,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就是內在的規律,有什么樣的內心,就會有什么樣的舉止表現,由此判斷,那有不準之理。